第142章 紛繁複雜,悃愊無華
2024-10-11 20:18:34
第145章 紛繁複雜,悃愊無華
十一月初十,文華殿廷議。
一眾廷臣持著芴板,分立兩班。
御階之上,小皇帝端拱肅然坐在御案後,翻閱著奏疏。
受這兩日首輔之子科舉一事的影響,首輔今日並未來廷議。
但即便事主不在,因為此事帶來的朝局氣氛緊張,也沒有半點消減。
眾人不時交換眼神。
偶爾有人躍躍欲試,又都忍了下來。
朱翊鈞合上奏疏,環顧御階之下,皺眉道:「怎麼?朕在萬壽宮修習養德時,諸卿上奏踴躍如雨後春筍,今日朕特來當廷問詢,諸卿又緘口如冬蟬?」
他看向兵科右給事中陳吾德,將奏疏啪嗒一聲按在案上:「陳卿,你罵的最狠,你來說。」
初六那日,張居正照例疏請致仕。
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,按理來說,這時候就應該消停了,要麼等著皇帝或是兩宮表態,要麼就是張敬修罷考。
但總歸事與願違,六科十三道的言官們還是聞著味就來了。
或上奏彈劾,或當廷斥責,皆稱首輔這是以退為進,以推脫國事來脅迫皇帝——不讓兒子科舉,那他就撂挑子不幹了,這難道不是赤裸裸的脅迫?
還隱晦提及說皇帝還未親政之前,將大政操於朋黨之手,便有此隱患。
其中尤以兵科右給事中陳吾德罵得最狠。
此人在廷議後,連上二道奏疏,勸諫皇帝與兩宮大局為重,將首輔請回來。
一封按制送到通政司,交由兩宮,言說是如今新政盡操之於首輔,若是張居正惱怒之下,棄了國事,後世罵名卻還是要由皇帝來擔,不可不慎。
更何況,國家大治,唯人事與財政。
如今的吏部、戶部都唯首輔馬首是瞻,若是皇帝與兩宮意氣用事,不慎惹惱了首輔,就怕銓選、國帑被攪得天翻地覆。
請刷新本頁!
再制外開恩,讓首輔尊貴的兒子,能夠參與科舉,與國事大局比起來,哪怕欽定一甲,亦是惠而不費。
如此便能維持朝堂表面的和諧,豈不皆大歡喜?
這份奏疏中的皮裡陽秋,可謂登峰造極。
疏甫一上,當即就被兩宮打了回來,並婉言提醒其注意大臣體統。
至於為何這麼客氣……
陳吾德可是如今的有德之人。
隆慶四年,就以日食進諫先帝,勸「陛下宜屏斥一切玩好,應天以實」。
而後更是直接對先帝進行了一波怒噴,「邇時府庫久虛,民生困瘁,司度支者日夕憂危。陛下奈何以玩好故,費數十萬貲乎!」
然後就是熟悉的廷仗下獄罷官,等先帝駕崩後再復起加官一條龍了。
再加上這位還替陳太后被打入冷宮之事說過話,也為朱翊鈞當初出閣讀書使過力。
實在有望有德。
兩宮不好直接呵斥,只能勸慰。
奈何陳吾德這等人,政事理念如此,根本聽不進去。
奏疏被兩宮駁回,他便將奏疏又送往了萬壽宮,懇求皇帝親啟。
請刷新本頁!
於是,這才有了今日廷議,朱翊鈞出面「主持公道」的場景。
兵科右給事中陳吾德被皇帝點明,絲毫不怵,或者說是等候多時了。
「陛下,臣今年方被復起,在朝中也沒有黨朋,於城中揭帖一概不知,更對如今新政爭端兩不相沾,臣只是執心中公道說話!」
陳吾德面色堅定,拱手朝皇帝一拜。
「陛下,輔臣子弟,不當科舉!這是科場公道,請陛下明鑑!」
朱翊鈞看著陳吾德的神情,分辨著此人的動機。
過了好半晌,他才不置可否地緩緩點頭。
又看向戶科左給事中劉不息:「劉卿,你是首倡,你也說說。」
雖說能證實揭帖跟其人無關,但奏疏始終是其人首倡。
劉不息聞言,有些侷促地碎步出列,慌忙回道:「陛下,臣奏疏上已然說明了,輔臣子弟科考,有背祖宗成例,有違科場公道,有礙元輔名聲。」
六科十三道,在大明朝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。
他們品級並不高,給事中、十三道御史都不過七品官階。
但與此同時,這一批人卻在中樞的權力體系中擁有獨一無二的地位。
地位之清貴,常與輔臣比照。
請刷新本頁!
這群人有著設置議題、左右決策的完整廷臣職權,權勢不可謂不重。
而對於議題不滿意,他們的反對票也比別官來得更直接。
那就是彈劾!
下到士紳百姓,上到皇帝本人,統統都在這群人彈劾的範疇之內——對皇帝換了個說法,叫規諫。
至於彈劾中有什麼大疏漏?
那不好意思,風聞奏事,哪怕是自己編的,也能推稱「或曰」。
可以說,在擁有極高職權的同時,還擁有無可比擬的免責權。
紀律檢查也就罷了,人事任命同樣在科道言官的職權範圍內。
譬如銓選「令在京五品以上管事官及給事、御史,各舉所知,以任州縣。」
亦或者考成「大臣自陳,去留既定,而居官有遺行者,給事、御史彈劾,謂之拾遺。」
甚至連免賦的權力,都是按照緋袍大員的規制——「凡翰林、吏部五品以下及六科、十三道。俱照四品免田五千三百五十畝。」
要實權有實權,要清貴有清貴。
再加上這一百五十人的總人數,稱一聲「大明議員」方是最合適不過。
眾所周知,議員的存在感、權力、乃至政績,幾乎都是自於設置議題,科道們同樣不例外。
請刷新本頁!
一把年紀,仕途上若是想搞出點名堂來,沒什麼比搞個大的更容易出成績的了。
事關首輔的議題,便由此,被此人堂而皇之地端上了桌面。
劉不息一句話出口後,後續思路也逐漸清晰了起來。
他語氣越發沉著,語速也逐漸放緩:「臣深知陛下不喜臣等言之無物,空談虛事。」
「但臣奏此事,乃八千舉子關切之公平大事,乃國朝二百年頻有成例可考之舊事,乃國家掄才儲干、新政育苗之要事,言之切實,還請陛下明鑑。」
「臣斗膽,請陛下降明旨,禁輔臣子弟之科考!」
朱翊鈞靜靜聽著劉不息的陳情。
心中卻思緒萬千。
事情總是一體兩面的。
自己講道理這個優秀品質,如今也漸漸顯露出弊端了。
這些言官都是一心為公嗎?
難說。
否則之前官年的事情,怎麼沒一個揭發的?
你劉不息四十歲的老進士,登科錄上三十四歲,藉此補了給事中的好差事,怎麼心裡沒有「大公平」了?
請刷新本頁!
就是瞅准了皇帝是講道理,不會學著桀紂,來個炮烙給臣下暖暖心。
果然,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職場人設負責。
朱翊鈞想到這裡,忍不住搖了搖頭,伸手示意劉不息起身。
轉而又看向站在班列第三,低著頭六根清淨的禮部尚書馬自強:「馬卿,你是大宗伯,掌國朝儀制,你以為當如何處置?」
說句實在話,這次的事,著實算不上棘手。
無論是將言官貶謫,強行壓下這次輿情也好,還是用海瑞的名聲去友情監考,取信士子也罷。
都不是什麼大事。
畢竟歷史上張居正兒子這一科要考,同樣鬧得沸沸揚揚,最後不也考了?
乃至此後的首輔申時行、張四維子嗣一個接一個跟著考。
言官彈劾申時行又怎麼樣?貶官而已。
事情並不難處置。
但不止於此。
問題在於,群臣裡面有壞人啊!
奏疏分明被自己留中不發,卻還是被抄錄成揭帖,弄得滿城都是。
請刷新本頁!
尤其是張居正。
如今分明沒有歷史上攬權過甚的情況,為了避嫌,甚至吏部尚書如今都還是個空架子,讓內閣遙控著侍郎幹活。
但張居正還是遭遇了一般無二的一次次彈劾。
除了眾所周知的原因——群臣對新政不滿以外。
恐怕,多多少少還摻雜著延綿近百年的閣部之爭!
從嘉靖一朝的奸相專政,隆慶一朝的權輔攬權,直到如今,內閣權勢可謂日益膨脹。
隨之而來地,便是內閣與六部的角逐斗權,不可避免地應運而生。
高儀想起用潘季馴,必要得看工部尚書朱衡的臉色。
張居正想要吏部配合內閣,不得已讓不願赴任的陸樹聲做個牌坊。
朱翊鈞想掌控京營,同樣得空置著協理戎政兵部侍郎的位置,還得藉助王崇古的威望,壓制兵部的異見。
當初想改制宗藩,禮部張四維不點頭,根本寸功難進。
這就是六部的體量!
甚至於,在歷史上,沒有皇帝支持的內閣,根本就是全面落入下風,六部辦事,直接越過了內閣,乃至皇帝都可以蒙在鼓裡。
如今內閣眾人逐漸與皇帝站到一起後,這場延綿近百年的閣部之爭,便日益焦灼了起來。
請刷新本頁!
交織著新舊之爭、閣部之爭、鄉黨之爭、南北之爭、學派之爭(103章提到王陽明入孔廟),情況變得尤其複雜。
在這種複雜的境況下,區分立場,就是最緊要的事情。
朱翊鈞在馬自強任禮部尚書以後,頻繁試探其態度。
就是想看看,這位分別在新舊、在閣部、在鄉黨之間,各是什麼立場。
今日同樣也不例外。
馬自強被皇帝點了名,毫不含糊地走了出來。
先是行了一禮,而後恭謹答道:「陛下,臣以為劉給事中說得在理,身為輔臣,哪怕無心之下,恐怕也少不了阿諛之輩趨附,動搖科場公平。」
一眾廷臣,不少紛紛點頭。
朱翊鈞饒有興致看著馬自強,等著他的下文。
只聽馬自強頓了一下,而後繼續說道:「非但輔臣,臣以為,臣等六部、三院兩寺,各部司堂官,同樣位高權重。在任期間也當受此一限,禁絕子侄參考!」
這話一說,一眾言官紛紛擊節稱讚,心中仰服不已。
只有各部堂官眼皮一跳,面色扭捏不自在。
馬自強將眾人神情收入眼底,忍不住冷哼一聲。
各部堂官這個範圍就大了,六部尚書、侍郎,各寺的卿,翰林院、都察院兩院的掌事、乃至一眾巡撫、府尹有一個算一個。
請刷新本頁!
開玩笑。
他大兒子馬怡、小兒子馬慥,也就這兩屆就要開始考進士了。
他馬自強這時候距離閣臣也就臨門一腳,萬一到時候坑了兒子怎麼辦?
退一步說,王崇古好歹還是自家黨朋,兩個兒子也要會試,他作為叔伯哪好意思拖後腿——但凡言官說個只有首輔禁考他都還猶豫一下。
眾人神色各異之際。
刑部尚書王之誥突然出聲:「如今只是論輔臣的子嗣,大宗伯不要胡亂擴大範圍嘛。」
「這禁絕範圍一大,實施起來有悖人情不說,也不現實。」
「大宗伯若是想藉此反對,不妨明著反對,也顯得坦蕩,要知道,陛下最不喜言之無物之人了。」
皇帝的迴旋鏢來了。
眾人神色古怪。
聽了這話,朱翊鈞不由輕咳一聲,將眾人視線引了回來。
他擺了擺手,讓馬自強先回班列。
轉而又看向今日領班的高儀:「先生,您是右揆,對此怎麼看?」
廷議嘛,該說話的人,自然得一一表態。
請刷新本頁!
高儀連忙出列:「陛下,臣是輔臣,此事理當避嫌。」
說罷,躬身拜倒。
與此同時,群輔呂調陽、王崇古不約而同出列下拜,表明態度。
這也是三人整場廷議都沒說話的緣故。
等高儀將兩位同僚摘出去之後,高儀頓了頓,才接著說道:「不過既然陛下問及……臣又無有兄弟子侄,孑然一身,正好便說上兩句。」
這就是無敵之人了。
不僅沒子侄,還是個老光棍,以後顯然也不會有子侄,這自然就沒了迴旋鏢的風險。
都沒嫌了,也就沒什麼好避的了。
朱翊鈞示意高儀繼續說。
高儀輕咳一聲,緩緩道:「陛下,劉給事中說得在理,我等身為陛下輔臣,旋日月周轉,伴星辰左右。」
「無論是考官、經義、策論,或多或少都受我等影響,難保毫無偏倚。」
「子侄參考,更不敢妄言定然公正。」
「尤以我等借陛下之勢而礙科場公道,實為不忠。」
這算是公道話,但眾臣都靜靜看著高儀,等著那句轉折。
請刷新本頁!
高儀話鋒一轉,嘆息道:「但子侄若是確有其才,有心科舉,為人父母,又豈忍心斷其前途?」
「君臣、父子,實難兩全。」
「只請陛下聖裁。」
這一番話,自也不是廢話。
至少在君臣之間,又添了一層父子之情,人情上有了立足點。
群臣神色各異,都有各自的想法。
等到眾人都表過一輪態之後,終於輪到皇帝表態了。
此時,朱翊鈞也終於不再點人出列。
沉吟半晌。
緩緩開口道:「諸卿的意思,朕都明了了。」
這就是要下定論了。
群臣紛紛看去。
之間皇帝突然感慨道:「如今里外都說朕不顧公道,一心回護元輔。」
「朕今日便與諸卿說些心裡話。」
請刷新本頁!
朱翊鈞看當先看向首倡此事的劉不息:「劉卿,你這奏疏上得心不誠,朕是知道的。」
劉不息面色陡變,就要出列請罪。
朱翊鈞抬手阻止了他,繼續緩緩說道:「言官名莫不出於彈諫,功莫不出於犯上,這是朕祖上的定製,朕自然知道。」
科道作為紀律檢查的部門,自有其制度進步的一面。
但與此同時,事物的兩面性決定了好的制度,想正當發揮也有其限制。
若是沒有善於納諫的皇帝、獨立於各派系的孤高、恪盡職守的個人操守,言官的彈劾,就很難發揮效用,更別提考慮國朝大局了。
如今在乎功、名的言官,最大的問題,就是為彈劾而彈劾。
這也是有心做事的高拱、張居正都看不起六科十三道的緣故——泄泄沓沓,言之無物。
雖然事是這麼個事,但皇帝這話難免有惡意揣測內心的嫌疑。
此乃不講武德的象徵。
劉不息心中震動惶恐,已經開始為自己下注錯誤而冒冷汗了。
整個人僵立當場,手都不知如何擺放。
好在這時候,朱翊鈞話鋒一轉。
小皇帝面色誠懇道:「但這事你彈得對,言之有物,切中時弊。哪怕有些不顧大局,也是你職責之內,朕沒理由苛責你。」
請刷新本頁!
不過先前皇帝的惡意揣測仍然不能認下,只好行了一禮,一言不發。
朱翊鈞語氣愈發感慨,繼續說道:「諸卿或許早就探聽到了,張敬修前日就讓國子監上疏,請求罷考。」
他指了指祭酒陶大臨,後者怔怔出神,似乎沒聽見。
群臣也對皇帝口中窺伺奏疏的猜測毫無反應。
朱翊鈞也不管眾臣反應,繼續說道:「但元輔輔弼大政,有功於國家,無論是讓元輔致仕,還是讓長子罷考,朕都於心不忍。」
「劉卿所奏,朕不能允。」
劉不息與陳吾德對視一眼,不免有些失望。
刑部尚書王之誥略微搖了搖頭,皇帝此舉,多半要受到士林詬病,對張居正的聲望,同樣也是個不大不小的打擊。
日拱一卒下來,早晚要積重難返。
這時候,朱翊鈞又看向兵科右給事中陳吾德:「陳卿,你當初為皇考內廷花費鋪張之事,上奏辱罵而遭貶,還是朕即位後將你復起。」
「你說你附奏劉卿,乃是為公道說話,朕是信的。」
這話一出,劉不息神色難免幽怨,怎麼還區別對待?
他卻不知,皇帝這份區別對待,乃是因為陳吾德此後因得罪張居正而遭貶,反攻倒算時中樞將陳吾德復起,其人也並未上任。
說白了,或許是個古板的人,但多半不是邀名養望之輩。
請刷新本頁!
朱翊鈞點了點頭,受下這一禮。
繼續說道:「你說此事有違公道,朕也認。」
「但朕做不到事事公道,絕無半點徇私。」
「諸卿四品官身,子嗣皆能蔭監生;甚至致仕後尚可免賦數千畝;哪怕戕害百姓,也至多貶官削職,又何談公平?」
「如今事難兩全,朕以大局為重,公道的事,慢慢來。」
「卿可以理解嗎?」
講道理的話,朝廷二把手去考公,本身是有些不公平——許國因為口音重,替考生念試卷,都能讓人排名被挪後,更何況其他因素?首輔兒子影響考官是無可避免的事。
但問題在於,朱翊鈞何德何能保證絕對的公平?
判斷一個班子好不好,不是看他是不是完美無瑕,而是看他的心氣,是不是在奮力前進。
一班人比一班人做得好,那就夠了,什麼時候走了下坡路再罵也不遲。
所以朱翊鈞沒有那麼理想,妄圖給所有人一個公道。
這話不知劉不息聽沒聽進去。
但陳吾德聞見皇帝言辭這般懇切,當即聳然動情,頓首再三。
一時間,竟然凝噎不能言語。
請刷新本頁!
王之誥的心結,私下已經談過好多次了。
但其人就是怨天怨地,既然如此,那好話歹話也沒必要說太多了。
今日朱翊鈞拿到明面上來說,就是單純為了逼他致仕的。
王之誥無端受了皇帝這話,驟然閉上眼睛,深吸一口氣,出列拜倒:「臣請致仕。」
皇帝的話太重,致仕都是最後的選擇了。
朱翊鈞點了點頭,朝申時行吩咐道:「著吏部會推人選。」
申時行恍惚一瞬,這才出列領旨。
場上眾人這時候看著皇帝作為,只覺有些措手不及。
這輕描淡寫之間所展露威勢,實在讓人反應不適應!
一時間,群臣噤聲。
這時候,朱翊鈞才環顧眾人。
緩緩起身:「揭帖之事,已然散布出去了,士林學子甚囂塵上,都在論及公道。」
「朕如今沒有兩全之法,只得制外開恩。」
他居高臨下看著眾人。
「往後在京四品以上堂官凡三十一人,其子侄參考者,按人數為會試取員增額。」
「今科堂官子侄的試卷,暫由朕親自閱。」
朱翊鈞看向馬自強:「大宗伯,可乎?」
馬自強後知後覺,連忙拜倒:「陛下聖明!」
呂調陽與王崇古也鬆了一口氣,兩人對視一眼,連忙出列朗聲道:「陛下聖明!」
隨著三人下拜,群臣紛紛緊隨其後:「陛下聖明!」
赫然是沒人質疑皇帝閱卷的經學造詣。
朱翊鈞掃過眾人,點了點頭:「此事到此為止,你們繼續議事罷。」
說罷,他便在從御案上離位,轉身離開。
眼見要進了側殿,朱翊鈞又頓住了腳步,回過頭道:「如今錦衣衛都指揮使空置,朕也沒讓人去查揭帖是誰抄錄散布的。」
「諸位,遇事還請多想想國事,朕感激不盡。」
這話落入群臣耳中。
不約而同伏地請罪。
再抬起頭來時,只見皇帝的身影已然消失不見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