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 歷史軍事> 目錄頁> 第153章 河清社鳴,群龍見形

第153章 河清社鳴,群龍見形

2024-10-11 20:18:55
  第156章 河清社鳴,群龍見形

  會館的歷史源遠流長。

  漢置邸長安,唐設進奏院,宋有朝集院,明朝無之,惟私立會館,然止供鄉紳之用,其遷除應朝者,皆不堪居也。

  會館遵循發展脈絡,也有相應的時代特色。

  既然是私立,那就有親疏遠近,是故,一般都只接待同鄉,名頭也以地方相命,譬如全晉會館、全楚會館、徽州會館等等。

  地域屬性太強,顯然是不合適廣邀同道開辦文會的。

  好在還有一種會館,地域屬性沒那麼強烈,那就是佛道兩門掛名,「信眾」注資的會館,一般就叫這個廟,那個宮的,禮一禮道祖佛祖,便來者不拒。

  而今夜顧憲成開辦文會的地方,便是選在三陽宮。

  三陽宮面闊三間、進深三進院落,三進之間各一泓荷花池相接。

  第一進,其入口必有山門,牌坊為六柱五間七樓的青石仿木結構,南北兩側各有一道拱券門,前院進去正中乃是真君大殿,此外,大殿北為講經堂、南為旌陽祠等,門面十足。

  第二進,正中間一方中庭,一座歇山式瓦屋頂的戲院,與另一側的玉隆殿,分置中庭左右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一隻麻雀與大部隊走散了,恰好掠過三陽宮第二進院落。

  麻雀居高臨下,瞳中映照著中庭的張燈結彩、年味十足;飛過九步成仙橋,耳中聽到三三兩兩學子談天說地的聲音;最後落到了一座二層小樓的屋檐之下。

  它好奇朝里看去。

  只見一人站在台上喋喋不休,慷慨激昂。

  「士之號為有志者,未有不亟亟於救世者也。」

  「官葷毅,念頭不在君父上;官封疆,念頭不在百姓上;三三兩兩,相與講求性命,念頭不在世道。即有他美,君子不齒也。」

  顧憲成只是在場中一站,便理所應當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。

  尤其他今日特意梳洗打扮,換了一身這個天氣並不耐寒的夾襖白衣錦袍,廣袖飄飄,實可謂仙姿英發,神人秀出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這儀態,這氣質,天生盟主之姿。

  台下立刻有人墊問:「身居高位,未必有志。既然顧君這般說了,想必是有志者了,那顧君以為,當如何救世呢?」

  顧憲成朝發問的人回了一禮,贊道:「問得好。」

  他環顧四周,朗聲道:「天下不患無政事,但患無學術,何者?」

  「政事者存乎其人,人者存乎其心。」

  「學術正則心術正,心術正,則生於其心,發於政事者,豈有不正乎?」

  「故學術者,萬民之道德,天下之大本。」

  「末世不但不明學以伸道德,且欲禁學,若之何而天下治安也?」

  「……」

  世道怎麼亂的?


  是因為學術不正!

  道德、政事,都是學術的衍生,根本敗壞了,道德、政事才會隨著一起敗壞。

  那麼,怎麼救世就很清楚了,先正學術!

  學術搞好了,心術自然也就好了,人人都懂得仁義道德,達官顯貴也會各司其職,天下自然也就欣欣向榮了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台下眾人或而喝彩,或而沉思,或而相互申論。

  這時候,不知道哪裡傳來一句:「顧君的意思是,做官後政事不過末位,正業反而是開壇講學?」

  顧憲成廣邀同道,自然是不懼質疑的。

  他也不看誰在提問,嘴角噙笑搖頭:「所謂政由學始,以政為學,學在政中,政學一體,心平政平。」

  「此乃相輔相成的關係,不學不可為政,為政必勤修學。」

  「以政為學,一切應感不抗不阿,人人信為有德官員,可謂不負所學矣。」

  所謂文會,當然有不同的名目,或詠物、或合樂、或布道。

  作為舉子,准進士,自然不會什麼文會都參加。

  今日能聚集這麼多人,自然是因為這場文會的主題,與會試跟做官緊扣,

  其一乃是押題。


  所謂一人計短,眾人計長,會試這個階段,閉門造車死記硬背的早就沒了效果,反而是試前押題,互相考校磨礪,才會偶爾靈光一現,百尺竿頭。

  是故,每屆會試之前,這等明星考生所舉辦的文會,就跟學習小組差不多。

  當然,這個階段已經結束了。

  已然進入了下一個階段,大家肯定是能考上進士的,那麼,屆時要如何做個好官,做個賢臣,做個對國家有用的人呢?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殊不知,這才是高端文會跟低端學習小組的區別——正因為我們都十拿九穩了,才要提前考慮這些問題啊。

  顧憲成答完一句之後,便要繼續說下去。

  卻聽聞方才問話的聲音再度響起:「陛下先前呵斥翰林編修趙君,不顧本職,開壇講學。」

  「所以,此事在顧君看來,反而是陛下阻礙了翰林趙君的一顆救世之心了?」

  顧憲成聞言面色不改,心中卻是冷冷一笑。

  這種公開教學,最怕有人下套,誘他說什麼不合時宜的話。

  嚴重的時候,書院、會館都要被封。

  但這些小人渾然不知,自己今日開壇是哪些人在身後背書,這等下套陰私作為,反而只顯得其跳樑小丑一般可笑。

  顧憲成不僅絲毫不避諱這一敏感的問題,反而撫掌一笑,容光煥發:「是極。」

  「整飭人心道德,勝過一切奇技淫巧,窮兵黷武。」


  「若是不開解學禁伸張道德,只怕朝廷之政越衰,天下之治越危。」

  他今天還就明著說了,看看順天府的衙役,五城兵馬司的兵痞,今夜敢不敢來砸場子。

  只聽那道聲音再度響起,語氣誇張道:「難道說,朝廷不聽趙君的,大明朝不日就要亡國了?」

  這話居心之叵測,顧憲成臉一下就冷了下來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台下的學子也紛紛皺眉。

  發問的這廝,未免有些太過不識好歹了,別害得大家參加不了文會。

  李三才朝顧憲成打了個手勢,示意後者再糾纏一兩句,他分辨一下誰在找事。

  也不知道顧憲成是看到了李三才的手勢,還是純粹脾氣上來,生硬回道:「……難說。」

  顧憲成開口之後,李三才在台下以目光巡弋四周。

  可惜,方才那道不識好歹的聲音,卻並未繼續響起。

  等了好半晌,顧憲成沒等到有人再度打斷,心中不屑地繼續著方才的論述。

  「不論這位同學是何居心,但問題提得很好。」

  「終日空談本體,不行實事,亦為我所不齒。」

  「以明心見性之空言,代修己治人之實學,此等風氣,向使陽明復生,亦當攢眉。」


  「學術之用,在乎治世,出世空談者,皆為篡道逆宗之學賊!」

  「朱子平,陽明高;朱子精實,陽明開大;朱子即修即悟,陽明即悟即修。」

  「以此言之,兩先生所以考之事為之著、察之念慮之微,求之文字之中、索之講論之際者,委有不同處,要其至於道則均焉,固不害其為同耳。」

  「是故,這是學術正宗與學賊之爭,而非禁講學與否之考量。」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「……」

  不是學術不好,也不是講學不好,是因為外邊的講學不正宗啊!

  如今的流派,都是篡改了經學源流,才會誇誇其談,不幹事實,王陽明、朱熹復生看了都得搖頭。

  顧憲成學貫心、理兩學,對儒門正宗最有發言權了——王夫子遇到朱夫子,兩人的學問學到深處都是商量好的,一個「由修入悟」,一個「由悟入修」;一個「即修即悟」,一個「即悟即修」,但是在「至道」這一點上,卻是殊途同歸,都化作了顧憲成的資糧呢!

  所以,他顧憲成的主張是不一樣的,他認為,做官必須講究能學能政,道德十分高尚。

  這樣的君子做了官,講學不是正好整飭世風,散播道德嗎?怎麼可以禁止呢?

  所以皇帝應該做的,不是禁止講學,而是儘快讓他顧憲成來正本清源才對。

  顧憲成吐音清亮,白衣勝雪。

  隨著舉手投足之間,廣袖鼓風,直欲飄然而去。

  台下不知多少人看得心馳神往。


  哪怕是站在二樓房間處居高臨下看到這一幕的朱翊鈞,也不由暗贊一聲好賣相,與王世貞幾乎不相上下。

  朱翊鈞看了一眼身側的李贄,笑道:「李卿,人家說你是學賊,一面借著何用慶的渠道蠱惑朕,一面把持新報散播妖言呢,你還有何話講?」

  何用慶因為新報的事情,可沒少遭彈劾。

  這段時間下來終於熬不住,趁著正旦的功夫跑路了,也被某些人視為一大戰果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朱翊鈞此來是臨時起意,本來沒想叫別人,畢竟是正月休沐,還是要讓人陪陪家人的。

  後來問了一下才知道,李贄仍是孤身在京,這才遣人給他叫了過來。

  李贄離皇帝一個身位,探頭看著下方。

  聽見皇帝的話後,他面色不改:「陛下,他說得固然對,我確是學賊,然也不對,我並無蠱惑外人之心。」

  「大凡我書,皆為求以快樂自己,非為人也。我以自私自利之心,為自私自利之學,直取自己快當,不顧他人非刺。」

  「這本就是陛下答應我的。」

  既然說我是學賊,那就當我是學賊吧。

  我做自己的學問,哪裡管你什麼源流正宗呢?

  我心中所想,就是屬於自己的正宗。

  至於散播妖言?那是皇帝讓通政司刊載出來給人看的,怎麼沒見有人面刺皇帝去?


  他的頭髮長起來後,面相比光頭時期看起來和藹很多,不過話里話外的狂生勁,還是半分沒少。

  李贄如今挨顧憲成的罵,不是沒有原因的。

  這一年裡,李贄寫了不少荒唐文章。

  接手新報第一篇,便是論道德與利益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當然,這是白話版本,單獨刊發的文章,還是比較文雅的——「夫欲正義,是利之也。若不謀利,不正可矣。吾道苟明,則吾之功畢矣。若不計功,道又何時而可明也。」

  所謂君子喻於義,小人喻於利,李贄將利放在了義面前,還毫不遮掩,自然引來不少非議。

  當時立刻就有人將李贄這篇文章舉辦了,可惜何用慶到各基層衙門打好了招呼,生生包庇了下來。

  這也是顧憲成論述道德重要性的時候,帶上了李贄的緣故——道德崩壞,就是李贄這些人害的。

  除此之外,李贄又替皇帝完善了善惡說。

  【人之善惡,初無定質;世之道德,亦無定論。

  無定質,則此是彼非,並育不相害;無定論,則是此非彼,亦並行不相悖矣。然則今日之是非,謂予李卓吾一人之是非,可也;謂為千萬世大賢大人之公是非,亦可也。謂子顛倒千萬世之是非,而復非是予之所非是焉,亦可也。則子之是非,信乎其可矣。

  何者?道德之定論,乃抽象萬民之共識也;萬民之共識,利益之所趨同也;利益之趨同,世界之所化生也。

  是故,道德,乃世界派生,生發於心,本有也。】

  用新報上的白話來說就是,道德,是時代的產物,基於歷史演化,並由所有人的過往人生經歷、現有生活水平、共同利益追求,所抽象出來的聚合體。


  而個人想致良知怎麼辦呢?

  就只能牢牢根植於時代的發展,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,與天下萬民的利益保持一致。

  反之而言,哪怕是聖人的話,也不過聖人所處的時代好使,並不能作為「萬事之言論」。

  這就是李贄對良知現成派的自我修正,良知循世派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不用說,這說法肯定是捅馬蜂窩的。

  這跟如今的幾大主流,無論是程朱,還是王陽前學,乃至王陽後學、復古派、歸一派,都格格不入。

  更是得罪了一大票熱愛空談良知,喜歡陳說道德,亦或是歸隱頓悟的士大夫。

  聽說第二天李贄就差點被打了。

  要不是他會點拳腳功夫,躺地上的就要換人了。

  這篇文章之後,後面越來越過分。

  有誹謗經典的,譬如「六經、《語》、《孟》,乃道學之口實,假人之淵藪也」——儒家經典?道學家們的談資,偽善之人的遮羞布罷了。

  有貶損聖人的,譬如「雖孔夫子亦庸眾人類也」、「蓋大聖人之識見度量,總若此矣」——聖人?還行吧,跟我五五開。

  還有一些離經叛道的論述,什么女子地位之低下,在乎權力之不平衡,權力之不平衡,同樣乃時代派生,現實演化,一如士農工商之分、一如直隸各府與順天府,本質無區別云云。

  總之,產出的內容很多,就沒有主流的東西。


  不少文章哪怕是朱翊鈞看了都搖頭欲駁,更不要說儒家衛道士了。

  朱翊鈞想到這裡,看著李贄搖了搖頭:「卿倒是快樂自己、滿不在乎,別人可是特意衝著你來的。」

  李贄有潔癖,站得離皇帝不算近,又聽著下方顧憲成的論述,一時沒回過神。

  過了一會他才反應過來,不甚在乎地回道:「此人學問泛泛,火候尚淺,不足為慮。」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這廝是真不知道自己這陣子得罪了多少人,還以為顧憲成只是顧憲成呢?

  「若是如此,那他的報社,乃至這幾日的文會,可沒資格辦起來,也不會有這麼多人給他捧場了。」朱翊鈞難得解釋了一句。

  學術之爭,歷來的激烈程度,都不低的。

  怎麼可能任由李贄離經叛道了一年余,還沒有反應。

  歷史上李贄怎麼被逼死的?罪名是敢倡亂道,惑世誣民!

  而今在朱翊鈞的影響下,李贄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
  反噬自然如期而至。

  顧憲成為什麼前月大談復古,正旦開壇講中庸,今日文會說道德?

  背後可不知道有多少老人家呢。

  這就是大世之爭,誰都想開宗立派,立地成聖。


  每一種思潮的興起,都是有土壤的。

  春秋之中,弒君三十六,亡國五十二,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。

  正是這種秩序失范的社會背景決定了儒學的政治哲學特質,也就是說,儒學的產生,其最根本的出發點就是「禮崩樂壞」的現實政治世界。

  而飽受詬病禁錮人倫的朱子理學同樣如此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正是有感於「天理不明、人慾橫流,公平正大形同虛設」,才有了朱子理學興起的土壤——正如《宋元學案》所言,朱熹正是在「綜羅百代」中完成了巨大的思想創造任務。

  當然,學說的興起是一碼事,至於後面怎麼走了樣,那就是另一碼事了。

  同樣如此的,還有王學。

  當時對理學盛行帶來的謹守朱子門戶、陳陳相因、缺乏個性所不滿的,可不是獨一王陽明,在其之前,就有陸九淵、陳獻章等人聲討,理學「外求過甚,抹煞本我」幾乎是彼時的主流共識。

  其後才有了心學的應運而生。

  當然,解放自我這杆大旗,王陽明舉得,士大夫一樣也能舉得。

  王夫子都說了,要內求,我覺得我做得對,那就是對的,輪不到外人說三道四。

  有權的人放飛自我後,世風自然日下——「正德以前,風俗醇厚,而近則澆漓甚矣。大都強凌弱、眾暴寡、小人欺君子、後輩侮先達,禮義相讓之風邀矣。」

  到了嘉靖年間就開始普遍奢靡、違制,「今貴臣大家,爭為侈靡,眾庶仿效,沿習成風,服食器用,逾偕凌遍。」

  隆慶年間,風氣更是瀰漫到普通讀書人之間了,「豪門貴室,導奢導淫,博帶儒冠,長奸長傲。」


  導淫得理直氣壯,問就是心無外求。

  到了今天,有識之士則感慨已經難以挽回了——「風俗自淳而趨於薄也,猶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。」

  這就是儒林的亂世。

  亂世是要出聖位的,一如朱熹、王陽明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這就叫應運而生。

  其中牽扯了不知道多少大儒、老學究、士大夫、文壇泰斗。

  他們是真的傷情於道德毀喪,憂懼於世風日下,同樣也是真心想來一場道德重塑,救大明朝於水火。

  自然也是真的信奉自己的學問,厭惡離經叛道的異端——儒學框架內的自救,率先就要排除掉砸鍋的一派。

  下方的顧憲成還在滔滔不絕。

  又說回為官之後,應當如何做學術,如何正本清源。

  「……是故,正學說當先破邪說亂道,以澄君心,飭風尚,清道德。」

  「其四,乃曰復古。」

  「文而無法,法而不取諸古,殆未可也;學而無源,源而不取諸典,亂未正也;德而無本,本而不取諸聖,淫未祛也。」

  「正、嘉之間,景明與李夢陽俱倡為復古之學,天下翕然從之,文體一變。」

  「今日學術之正本清源,當復孔、孟、程、朱之古也……」

  出口成章,辭藻出挑。

  群然噤聲,只有顧憲成的聲音,悠悠迴響。

  他朱翊鈞靜靜聽著。

  突然轉頭看向李贄,緩緩開口道:「李卿,要不下去提點一下後輩?」

  李贄二話不說,轉身下了樓。

  這一章寫得不輕鬆,看起來恐怕也有點累,涉及到的文章有點多,一一解釋太冗長了,如果看得吃力的話,參考一下段評吧。

  下一章今天不一定能寫完,我先寫著,你們先按寫不完處理。

  (本章完)


關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