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 歷史軍事> 目錄頁> 第21章 事核言直,他山之石

第21章 事核言直,他山之石

2024-10-11 16:46:29
  早朝勸進後,朱翊鈞難得地早退了。

  原因無他,今日是慈慶宮清宮的日子。

  朱翊鈞今夜開始,就會入主乾清宮了。

  這些時日,乾清宮早已收拾妥當,停留在乾清宮的大行皇帝梓宮,今日也會挪到別殿。

  同樣的,慈慶宮的物什也會一一收攏,要麼作為聖跡封存起來,要麼一併帶到乾清宮去。

  「這件襖子已經穿不得了,你還帶去乾清宮作甚?」李貴妃疑惑地看了眼朱翊鈞。

  朱翊鈞從李貴妃手中拿過那件襖子,在手中摩挲著。

  「這件襖子可是娘親親手為我縫織,孩兒每每穿在身上,便感覺慈愛溫暖,便是穿不得,夜間暖腳也是好的。」

  他熟練地拿出母子親情的殺招,攻略著李貴妃。

  李貴妃伸手捏了捏自己兒子的臉,柔聲道:「冬日還早,今年娘親再給你做就是。」

  說罷,她還是吩咐宮女將這件襖子封存了起來。

  朱翊鈞露出笑容:「多謝娘親。」

  李貴妃心中溫暖,又不好顯在面上,乾脆指了指另一堆物件:「這些東西我兒是準備封存起來,還是帶到乾清宮?」

  朱翊鈞順著看去。

  赫然是一堆稚童玩耍之物,什麼陀螺,機關之類的。

  多是有人授意小太監獻上來的,但朱翊鈞近來都沒正眼瞧過,差點都忘了。

  朱翊鈞搖了搖頭:「孩兒心思裝滿了九州萬方,卻是再無心玩弄這些物件了。」

  李貴妃滿意地點了點頭,指揮宮人將其一併封存起來。

  「走吧,跟娘親到乾清宮看看。」

  說罷,便拉著朱翊鈞的手,出了慈慶宮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李貴妃正要說話,朱翊鈞就扯了扯李貴妃的手:「娘親,咱們母子好些日子沒一塊散心了,不妨步行。」

  兒子說這話,做母親的自然允了,李貴妃看向馮保:「馮大璫,撤了步輦吧,我與我兒散散心。」

  馮保忙使眼色,撤了步輦,安排人在前方淨道,恭敬地跟在兩人身後。

  此時方才入夏,天氣還不算熱。

  母子兩人都穿著常服,在紫禁城內緩緩而行。

  皇城巍峨壯麗,道路疏闊整淨,二人講講談談,偶爾逗得李貴妃捂嘴而笑,享受著難得的天倫之樂。

  朱翊鈞假做不經意地回頭說了句:「馮大伴,你離遠些,我跟娘親說些體己話,不好給你聽。」

  馮保本是裝作空氣跟在身後豎起耳朵,突然被點到,怔了一下,卻沒動作,反而看向李貴妃。

  李貴妃正在興頭上,聞言也是隨意地擺了擺手,示意他跟遠些。

  馮保無奈,只得放緩了腳步。


  朱翊鈞見他退後,這才放心。

  他看向李貴妃,接著方才說道:「孩兒說了這般多了,娘親有什麼煩心事,不妨也跟孩兒說說,孩兒我近日可是跟先生學了不少道理!」

  李貴妃好笑地搖搖頭:「只要你勤學修德,娘親哪有什麼煩心事,就算有,也是政事,跟你說了你也不懂。」

  朱翊鈞不服氣道:「孩兒怎麼就不懂,娘親是否在為考成法,還有戶部不肯把十萬兩白銀入內帑煩心?」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不由帶著好奇道:「哦?那就算是,我兒有什麼道理要說給娘親聽?」

  李貴妃並沒有一提起這件讓她令旨被封駁的事,就怒上心頭,反而饒有興致看朱翊鈞什麼看法。

  事實上,這幾日早就把這事掰扯清楚了。

  一來,是先帝屢屢從太倉庫、光祿寺庫拿銀子,又從來不還,公私不分,本就不占理。

  二來,還是如今的戶部,著實有些捉襟見肘了。

  先帝駕崩得突然,無論是陵寢,還是典禮,都是突然增加的一大筆開銷,還有正值黃河夏汛期,被工部支走了一批,更別說此前寅支卯糧欠下的軍餉,俸祿。

  這次高拱出面擋下宮裡伸出去的手,也不是他一個人的意思,從工部、兵部、禮部、戶部幾乎獲得了大半朝臣的支持或者默認。

  李貴妃知曉輕重,也沒把這事鬧大。

  朱翊鈞如今有錦衣衛作為耳目,這些事,自然沒瞞過他。

  他斟酌了一下,找好切入點,緩緩道:「先說這白銀的事。」


  「娘親是仁愛長者,必然不會貪戀這十萬兩,而是怕以此形成常例,讓內帑權柄屢被侵蝕,沒法交給孩兒一個充盈的內帑,對否?」

  不管對不對,先把高帽子戴上,然後把思路帶歪——拋開吏部截留銀錢的事實不說,要問這怎麼充盈內帑,我倒是有點子。

  李貴妃想了想,覺得自己哪怕對這銀兩有點心思,其餘也八九不離,遲疑了一下,還是點點頭。

  朱翊鈞不露聲色道:「若是想充盈內帑……娘親,孩兒倒是有個兩全其美的法子。」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朱翊鈞頓了頓,在李貴妃疑惑的眼神中,開口道:「娘親,孩兒舉例與您分說。」

  「娘親可知,宮中去年貢茶用度幾何?」

  李貴妃雖然身居高位,卻不怎麼關注這些事,還是仔細回了一下才道:「一萬四千斤?」

  這是大行皇帝與她閒聊時說起的,貢茶似乎就是以這個數字為限,再不可多。

  其中連賞賜,祭祀,戶部,南京所用都包含其中。

  朱翊鈞卻搖了搖頭:「娘親,去歲,足足有八萬斤。」

  李貴妃愕然:「八萬斤?宮中如何用得了這麼多!?」

  朱翊鈞嘆了口氣:「娘親,太祖洪武年間,茶葉的貢額不過四千餘斤,太祖『以其勞民』,便置茶戶五百家,免其勞役,專事生產,也即是所謂官園官焙。」

  「但除了這些官園官焙之外,余者各省園戶自行生產,再以每斤六分銀折征入內庫。」

  「皇考在時,雖定額一萬四千斤,但以光祿司的帳目而言,內庫用茶實則年年增多,到了去年,一年就已經到了八萬斤!」


  「這多出來的六萬多斤,可是實打實的三萬六千兩白銀!」

  朱翊鈞朝身後的宮人太監看了一眼。

  李貴妃不是愚不可及之人,立刻明白了,這是宮裡的人沒少從中拿好處。

  多損耗的茶葉,一人分潤些,就多出來數倍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李貴妃沒提徹查這事,總不能什麼都查吧,萬一真查出什麼呢?

  她能說出我朝官吏以貪污為生,自然不會對太監抱有什麼期望。

  只是,她沒想到數字這麼誇張!

  宮女太監們拿兩成,甚至三成,她都認了,沒想到……竟然是自家拿兩成!

  一個貢茶就有三萬六千兩的水分,那麼金花、錢鈔、粟、帛、茶、蠟、顏料呢?

  每年入內帑上百萬兩可都是耗得乾乾淨淨!

  朱翊鈞點了點頭:「娘親,非止如此,這只是暗著來的。」

  「還有明著來的,文淵閣中的各類字畫,孤本,如今恐怕有一半都換成假貨了。」

  「膽子大些的,乾脆就直接盜走了。」

  他餘光瞥了一眼馮保。


  現代那副典藏在故宮博物館的珍品《清明上河圖》,可還蓋著這位馮大璫的私印呢。

  上面明目張胆寫著「雖隋珠合璧,不足雲貴,誠希世之珍歟,宜珍藏之」這等話語,可見猖獗到了什麼地步。

  李貴妃愈發沉默,這才知道這個家不好當。

  朱翊鈞趁熱打鐵:「這樣下去,娘親就算硬壓著戶部,年年給內帑送銀子,也不夠下面的人分的,咱們還落了個惡人的名聲。」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他語氣緩緩,循循善誘。

  但李貴妃突然反應過來一事,她疑惑開口問道:「我兒怎麼知道這些事。」

  她皺緊了眉頭:「是誰私下嚼宮裡的舌根?」

  這些事連她都不知道,怎麼自己不曉事的兒子反而門清?

  方才提及的廷議爭論、茶法,盜書,涉及到戶部、光祿寺、內廷方方面面,可不想誰會隨口提及的。

  難道是高拱……

  李貴妃生怕是外臣蠱惑自家兒子,派來做說客。

  朱翊鈞卻沒直接回答這個問題。

  反而是不慌不忙,表情堅定地搖了搖頭:「娘親,《易經》有雲,君不密則失臣,孩兒既然為君,受了臣下信任,萬不能『不密』,娘親所問,請恕孩兒不能答。」

  要真學霸王,說上一句「此乃左司馬曹無傷之言」,那才是腦子秀逗了。


  為上者,就應該能頂事。

  李貴妃表情立刻陰沉了下去。

  朱翊鈞見李貴妃臉色不太好,卻絲毫沒退縮。

  他緊緊拽住李貴妃手,一字一頓言辭懇切道:「母妃,孤,是大明朝新君。」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自家兒子的反應,完全在她預料之外。

  恍惚間,那個帶著哭腔認錯,怯懦柔弱的兒子逐漸模糊,取而代之的,是外柔內剛,語氣堅定的大明新君。

  她此前只是覺得,自家兒子,逐漸變得睿智從容,仁孝穎悟,令她欣慰。

  如今卻猛然驚覺,內廷的太監,外面那些臣工,見了這副情狀的新君,會是什麼反應態度。

  這就是人心歸附?這就是眾望所歸?

  竟然就在她的眼皮底下,偷摸有了班底忠臣,實在讓她始料未及。

  兒子要是不成器,她心急,如今兒子突然懂事了,心情也還是複雜萬分。

  她突然體會到了一些,陳皇后眼睜睜看著她母儀後宮的感受。

  心思百轉,思慮良久,李貴妃總歸還是沒被權勢醃入味,她最後還是緩和了神色,乾脆略過此事:「我兒真是長大了。」

  朱翊鈞鬆了口氣。


  他未嘗沒有以此試探的意思,也是給李貴妃打預防針。

  要是嘗到權力的滋味,一發不可收拾,那局面就難了,還好,看現在這樣子,還是能拎得清。

  見李貴妃緩和了態度,他立馬討好地抓緊李貴妃的手:「娘親,孩兒長大了,才能更好侍奉您。」

  李貴妃看著撒嬌的兒子,無奈地搖了搖頭:「你繼續說,這節流與考成法有什麼關係,又如何兩全其美?」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考成法,不止能督促官員們完成任務,它還天然配套了反腐功能。

  張居正的考成法,乃是以六部和都察院負責登記所屬官員應辦事務的期限,並建立三本帳簿。

  這些帳簿記錄了每項任務的預計完成日期,一本留存於六部和都察院,一本送交六科,最後一本呈遞給內閣。

  按照帳簿記錄,六部和都察院需逐月檢查官員完成任務的情況,每完成一件任務即登記一件,未完成的任務必須如實申報,否則將受到處罰。

  看似與反腐關係不大,實則,它自帶兩個功能,那便是權責分明,以及回執歸檔!

  也就是崗位劃分,與台帳記錄。

  有了這兩件玩意兒,就能做到上面能有跡可查,下面能有人追責。

  貢茶不是多用掉六萬斤嗎?

  都是誰負責?都用到哪裡去了?

  以前管理混亂,也沒記錄沒法查。


  一旦有了考成,權責分明,就能立馬梳理是誰負責此事,誰在裸泳立刻暴露,想推卸責任都不行。

  同樣的,有了台帳,每次轉移、使用都有跡可循,經了誰的手用了多少,差額一目了然。

  出了事上面要不要追責,那就是一言而決了。

  這就是懸在百官頭上的利劍,同樣也是如今阻力如此大的原因之一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這就夠了,整頓吏治,向來都沒有完成時,只要他還活著,這事就不會停下。

  魔高一尺,道高二尺,魔再三尺,往後螺旋上升嘛。

  李貴妃立刻反應過來:「你想在宮裡也推行考成法!?」

  朱翊鈞搖了搖頭。

  在核心部門這樣玩,哪天睡著了被勒死都不知道,當然得先敲邊鼓了。

  他斟酌道:「娘親,此事於內廷過於苛刻,冒然鋪開,有礙娘親聖德。」

  「娘親本就唯恐鬧出亂子,孩子正要為娘親分憂,豈能平添負擔。」

  這也是李貴妃顧慮的地方。

  她連外朝的考成法都猶猶豫豫,又豈會同意在宮裡推行。

  所以,朱翊鈞需要打消她的疑慮。

  她疑惑道:「那我兒的意思是?」

  朱翊鈞緩緩道:「娘親,孩兒有個想法。」

  「一者,此事太大,不適合冒然鋪開,不妨先挑一兩處嘗試些時日,循序漸進。」

  李貴妃追問:「如何循序漸進?」

  朱翊鈞坦然答道:「宮外,就以順天府為界推行考成法,此外暫不涉及。」

  「宮裡,就以針工局為例,交給張宏兼領,有娘親看著,咱們也能看看是否有效,免得被外臣所欺。」

  「孩兒也好學著一旁督管,累積些見聞。」

  「如此,雖然時間用的久些,可這樣不但能總結不足與錯漏,又可以積蓄一批經驗之輩,便於後面鋪開。」

  「若無成效,便立刻停止,若是有效,那便可為內帑節流。」

  李貴妃向來是喜歡折中的。

  要說將考成法鋪在兩京一十三省,她可能猶豫不決。

  但若是說先局限在小小針工局,以及區區順天府,那她就好接受多了。

  -----------------

  PS:求下個月的月票和周二那一章的追讀。


關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