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2章 正本清源建國前
2024-10-21 19:35:40
第172章 正本清源建國前
人是矛盾的生物,有好的一面,就會有壞的一面。
劉紅民在心裡也覺得虧欠李莉珍,所以只要她想要的東西,劉紅民都會滿足她。只是,李莉珍真的很懂分寸,從來不大手大腳,就算買奢飾品,也是讓劉紅民給她挑。
經過兩次失敗的戀愛之後,劉紅民多少有些心理陰影。一提到結婚,他就莫名的想到查劍英的不告而別,藍傑英的無理取鬧。
他不怪她們,只是以後都不想再經歷這些了。他以後會越來越忙,實在不想在家庭矛盾上浪費時間。
「以後這話就不要說了,我爸媽如果問起來的話,你就說和我說過了。」
馬為度無奈,他也知道這不是個好活,弄不好的就成為風箱裡的耗子。只是,劉紅民父母那邊他也不好糊弄啊!
人藝排練《驢得水》半個月,經過幾次展演之後,收穫了很多好評。林朝華詢問了劇組成員的意見,向上遞交了公開演出的申請。幾天之後,《驢得水》出現在了節目單上,開始公開售票。
9月12日,是《驢得水》第一次演出的時間。人們對於這部話劇期待已久,票在三天前就售完了。
第二天,京城的報紙上都是誇獎的報導。
王曉萍更是寫了一篇《正本清源——建國前並沒有那麼美好》的文章,在文章中王曉萍從《驢得水》話劇為引子,羅列出來很多建國前那些妖魔鬼怪的事情,甚至將證據出處都寫在段落後面。
這兩年到處都是鼓吹建國前的文章,劉紅民寫出《驢得水》之後,這些文章銷聲匿跡了一段時間。但是隨著《驢得水》的熱度消散之後,這些文章再次如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。
現在王曉萍的文章一出,頓時引起了軒然大波。
《驢得水》雖然賣出去了幾百萬冊,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沒有看過。看書的成本畢竟有點高,不是所有人都有經濟能力買書的。
報紙就不一樣了,所有單位都會訂購報紙,至少辦公室裡面的人,都能看到這篇文章。
原本不準備參與的人,看到文章的內容,都感覺到了事態的嚴重性。有些信了那些誇讚建國前文章的人,抱著懷疑的態度去驗證文章中證據。他們本來想著戳穿王曉萍的謊言,結果這些證據一一驗證下去,卻發現全都是真的。
這些受到欺騙的年輕人,頓時倒戈,加入了討伐讚揚建國前文章之中。曾經有多愛,現在就有多恨!他們專門討論過建國前的事情,只不過當時被蒙蔽了雙眼,沒有往深處想。現在回想起來,那些事情全都是被美化的污點。
他們將這些事情,全都捅了出來。一時間,京城各大媒體的信箱都被塞滿了,這讓很多報紙都提前感受了一下一把「郵箱爆破」。
面對源源不斷的投稿,報社方面很為難。
有的報社裡面有王姓老人的人,他們在心中暗暗擔心,生怕他們的「事業」遭到重大打擊。有的報社則在憂心,這樣一邊倒的形式,就算有熱度也是一時的啊!
請刷新本頁!
就在他們擔心的時候,《人名日報》上發表了評論員文章《忘記歷史等於在開歷史的倒車》,批評了某些媒體不符合事實的文章。
該文章一出,立即讓那些大小心思的人偃旗息鼓,為這場爭論劃上了句號。
鄧女士給劉紅民打了電話,「小劉啊!你們這次的攻勢很猛烈啊!」
劉紅民訕笑,「我也沒想到會這麼猛,去年我發表《驢得水》的時候,他們雖然短暫蟄伏了,但是後來又起來了。我還以為他們積攢了更強的力量呢!沒想到竟然是個銀樣鑞槍頭。」
鄧女士笑著說道:「我沒有興師問罪的意思,你們做的很好。如果全國的文化工作者,都像你們一樣,國家就不用擔心文化戰線被敵人攻占了。」
「鄧女士說笑了,從目前來看,我們的文化戰線上,還是好人比較多。我覺得,應該維護好當前的局面,更加注重愛國主義教育。不過,還像過去那樣的話,容易被敵人攻擊。所以,我認為可以適當的解綁娛樂行業,我們的群眾被保護的太好了,他們需要成長。不然,等我們逐漸國際化的時候,會吃大虧的。」
「已經吃虧了!」鄧女士嘆息說道:「現在有不少地區因為著急招商引資,被老外給騙走了不少錢。」
劉紅民嘆了一口氣,「如此急功近利,如果不扼制的話,未來不知道會發展成什麼樣呢!」
鄧女士沉默了一會兒,「你是學歷史的,應該知道一個國家成立一段時間之後,必然會出現既得利益團體。」
解釋到這裡,剩下的話就沒有必要說下去了。
「我明白,鄧女士,麻煩您幫我問問,我想註冊一家報社。」
「好,我幫你問問。」
想要監管既得利益團體,靠官方渠道是不行的,只能靠輿論監督。所以,必須要有一家可以監督既得利益團體的媒體,劉紅民希望這個媒體掌握在他的手上。
他已經想好了,招募那些懂文化,有正直之心的退伍兵。在全國設下分社,每個分社十幾個退伍兵,專門對那些不公正的現象進行報導,監督那些既得利益者的所作所為。
雖然這樣還是會存在漏洞,但至少可以在可以保證絕大多數的陰暗被暴露出來,讓壞人不能造成太大的破壞。
等了幾天,鄧女士打電話,讓他去《人名日報》。
劉紅民前往《人名日報》,負責人和他簽署了一份協議,幾天之後,一份名為《新光報》的報紙在什剎海附近出現。這家報社掛了牌之後,每天都有大量的年輕男人出入。這些人走起路來風風火火的,一看就是當兵的出身。
讓人奇怪是,每天都有人被錄取,幾天下來都有一百多人了。附近的人都在納悶,什麼報社需要這麼多記者?
更讓人奇怪的是,這些人被錄取之後,沒幾天就集中出差,前往全國各地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