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4章 上天去看何謂天理
2024-10-22 20:40:43
第94章 上天去看何謂天理
前段時間,老朱忙著開礦建廠,現在也應該小有成就了吧,莫非這是交工作匯報總結來了?
李晗搖頭笑了笑,別真把自己當成朱元璋的頂頭上司了。
打開郵箱,取出信件,然後讀了起來。
看著看著,李晗的心情逐漸變得莫名複雜起來,只覺得又好氣又好笑。
工廠的順利投產是好事,匠人官學的建立,那是跨時代的進步,只不過那群士子儒生的反應,沒想到會這麼激烈。
這些傢伙呀,真不知該誇他們有氣節,還是說他們讀書讀傻了。
堵匠人官學,天天請願,想找老朱去辯天理,辯格物?
老朱沒讓錦衣衛將他們通通抓入詔獄,已經算得上是仁至義盡了。
想格物,自己去找棵竹子格啊,看格到吐不吐血就完事了!
想來應該是馬皇后病好後,也讓他老朱性子改變了一些。
程朱理學,在南宋時並未成為主流,在元代才被奉為官學而逐漸興盛,而在明朝後,便被文壇尊為儒學圭臬。
客觀來說,程朱理學的出現,對儒學的發展,有一定的進步意義。
其將儒家的社會、民族及倫理道德和個人生命信仰理念,構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統化的哲學及信仰體系,並使其邏輯化,心性化、抽象化,最終成為儒生的真理。
同時以邏輯化、抽象化、系統化的倫理道德化的主宰「天理」、「天道」,取代了粗糙的「天命觀」和「人格神」,是中華哲學思想的一次巨大飛躍。
不說二程和朱熹對於儒家哲學的貢獻,單單張載的橫渠四句,便已精闢總結了中華文人的終極使命。
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!
這四句話,在當今的小說中,那出現的頻率是相當之高啊,可見其影響有多大。
但程朱理學,卻有很大的局限性,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中華思想的發展。
理學認為,宇宙萬物之起源為理,這個理,即是天理、天道。
請刷新本頁!
這便是格物致知的出處。
雖然格物致知遵循了事物一般發展規律,但在方法論上,卻有很大的問題。
其過分強調道德倫理,缺乏系統的實證方法和忽視邏輯推理,這些問題限制了其作為一種認知方法的普遍性和深度。
同時,這些也限制了知識領域的拓展、認知的深度和廣度以及科學思維的發展。
這大概也是陽明先生格竹子格到吐血,後來龍場悟道,發展了心學,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原因之一吧。
不光如此,理學認為,無法收斂私慾的擴張,則偏離了天道,不但無法成為聖人,還可能會迷失世間。
所以要修養、歸返、並伸展上天賦予的本性,以達致仁的最高境界,此時完全進入了理,即天人合一矣,然後就可以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」,這時人慾已融入進天理中。
這便是「存天理,滅人慾」的由來。
也成了程朱理學被後世批判為「禮教吃人」最大的污點。
而現在,理學已經成為大明工業發展的第一個攔路虎了!
事實上,李晗還認為,大明文壇的反應,來得還是有些慢了,在他的預計中,當老朱正式開始工業化時,理學家們就應該跳出來反對了。
沒想到匠造官學的設立,才徹底刺痛了文人的神經,成為這場風暴的導火索。
不過現在暴露出問題還不算晚,只是,老朱最大的問題是,輿論的喉舌,並未掌握在他手中。
或許,在大明掀起一場科普新文化運動?
請刷新本頁!
輿論被以江南士族為代表的文人掌控,那麼那些游離於士族之外的文人學子呢?
還有,廣大的大明百姓,也可以參與到這場大討論中來嘛。
不識字沒關係,只要明白技術學校的推廣對他們有好處就行了。
接著,他又看了下去。
這不看不要緊,這一看他的嘴巴是越張越大,表情也是越來越精彩。
方孝孺要教導朱棣浩然正氣?
朱棣為了躲方孝孺,每天待在演武場不敢回宮?
這,這都是哪跟哪啊,完全亂套了吧!
這莫非是方孝孺提前報那十族之仇了?
想到朱棣看到方孝孺,就跟老鼠看到貓似的,李晗不由哈哈大笑起來。
這場面,真想親眼見識見識啊!
細細想來,方孝孺提前和朱棣產生奇妙的火花,這也不是不可能。
方孝孺的確是在洪武十五年,被東閣大學士吳沉引薦給了朱元璋。
只是按照原來的歷史,朱元璋雖然欣賞他,卻並未重用,而後在朱允炆繼位後,才徵招他為翰林侍講。
請刷新本頁!
以方孝孺那性子,誅十族都不懼,教訓一個未當皇帝的四殿下,那不是手到捏來?
而且看信中老朱的語氣,他也是很樂見其成的嘛。
讓方孝孺管著朱棣,這事兒越琢磨就越覺得有意思啊!
只是讓李晗沒想到的是,這位玩十族消消樂的猛人,沒想到還是個大近視!
歷史記載,方孝孺幼時聰明好學,讀書勤奮,被描述為「讀書日盈寸」,即每天讀書一寸比一寸厚。
但沒想到真相卻是如此令人瞠目結舌,這「讀書日盈寸」的真實含義,其實是每日讀書一寸一寸的離書本越來越近吧?
這眼神,恐怕都是高度近視了,或許還有點青光眼或者是散光什麼的。
只是這眼鏡該怎麼配呢,乾脆還是和以前一樣,每個度數區間都配上,再加上青光和散光的眼鏡,通通都給安排上。
有錢,就是這麼任性!
那麼,如今老朱面臨的問題,該如何有效解決呢?
強制手段當然可以,但引起的反彈會更大,而且明初南北民心並未完全歸一,朱元璋還得依靠文人來縫補元朝幾十年統治,製造的南北裂痕。
不然他也不會施行南北更調之制了。
而在仁宗科舉時,更是採取了,南取五十五卷,北取三十五卷,中取十卷的政策,來平衡南北政治和文化的差異。
不能強攻,那便只能智取。
對待文人,只有一個方法,那便是在思想上,徹底擊垮他們。
既然那麼想辯天理,那就直接上天去看看,到底何謂天理吧!
求收藏求票票追讀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