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 現代都市> 目錄頁> 第1251章 後記一百零七發動政治技能:和稀泥

第1251章 後記一百零七發動政治技能:和稀泥

2025-01-26 18:19:36
  第1251章 後記一百零七·發動政治技能:和稀泥

  眾人都退下了,連小皇帝都被帶走。

  見陶金鳳一直看著鋼琴,葉太后說:「陶先生想彈就試試吧。」

  陶金鳳坐到鋼琴前,連續按下幾個鍵,先是確定宮音(哆)所在位置。接著又順著宮音往後按,來咪發嗦的琴音相繼響起。

  很快就搞懂各個白鍵的情況。

  她又好奇的去按黑鍵,發現黑鍵全是變音。繼而又把所有的黑白鍵按完,當即贊道:「這卻便利得很,換樂時不用再調弦。」

  中國古代音樂,只有五音始終不變,其他都是可以變的。

  同樣是七聲音階雅樂、清樂、燕樂所添加的兩音各有不同。

  比如古琴剛演奏完一首雅樂,如果立即就要再演奏清樂,必須重新校正調整琴弦。甚至是同樣演奏雅樂,但要演奏不同的調式,也需要重新為古琴調整琴弦。

  而十二平均律鋼琴,就沒那麼麻煩,不用來回反覆折騰。

  不同種類的音樂,不同調式的音樂,直接一口氣就能彈下來。

  「真那麼好用?」葉太后問。

  陶金鳳說:「有此一琴,可彈盡天下樂曲。」

  葉太后問:「陶先生覺得可用嗎?」

  陶金鳳沉默。

  葉太后踱步走回寢宮,讓所有人都出去,用鑰匙打開一個箱子。

  她拿出太祖太宗留下的小冊子,迅速翻到太宗皇帝寫的《變法篇》。

  「萬事萬物有其性,此根本也,此主幹也,余者皆為細枝末節。」

  「變法之根本,在於建設制度。」

  「有那制度,被得利者破壞。有那制度,陳舊腐朽難用。變法之本質,即讓制度符合當下,並確保此制度運轉。」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「又有唐末以來兩稅法……」

  這些小冊子,葉太后已經翻了無數遍,每次閱讀都有新的體會。

  太祖太宗,真是學究天人啊!

  ……

  次日,御前大會。

  內閣、都察院、禮部、太常寺官員參加。通政院官員負責會議記錄。

  小皇帝正襟危坐耐著性子等待開會。

  葉太后坐在小皇帝旁邊。

  眾臣的注意力,在會議室角落裡。那邊有鋼琴,還有楊麟之。

  什麼情況?


  葉太后說:「楊先生奏一曲吧。」

  優美的琴聲立即響起,《致愛麗絲》讓大臣們頗感新奇。

  這些人當中,有不少是懂音律的。但律呂的細微差別,他們還真聽不出來,只是隱約覺得有一絲怪異。

  而且這種怪異,也沒讓他們往律呂上面想,下意識以為是藩樂調式不同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楊麟之說:「駙馬所制,在下輔助。」

  葉太后又說:「楊先生,且再彈幾首。」

  楊麟之立即彈奏一首雅樂宮調曲子,彈著彈著,突然轉為另一首雅樂角調曲子。

  所有懂得音律之人,聞此俱是一驚。

  這才剛剛開始呢,楊麟之彈奏兩段,很快又轉為燕樂商調式。

  十五種七聲音階調式,在楊麟之的指尖來回切換,懂音律的官員聽得瞠目結舌。

  「這是怎麼做到的?」左都御史韋謙之驚問。

  楊麟之說:「十二平均律。」

  眾人愕然,面面相覷。

  禮部尚書吳繼英猛地站起:「律呂不能變!變則君、臣、民之位不正。」


  這不是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,也不是什麼無關輕重的繁文縟節。

  每一個朝代,都有官方核定的度量衡。

  音樂也有。

  標準律管就在朝廷放著呢,有時候還會拿出來祭祀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「所以宋朝亡了。」吳繼英說。

  跟鄧公武越來越不對付的葛從信,居然也揣摩太后的心意,反駁道:「太祖太宗常言,天人感應不足信。關於《禮記》的那段,國朝也重新註解了。並非五音亂導致天下亡,而是代指君臣民事物不在其位。」

  鄧公武說得更直接:

  「好用的東西,就該拿來用。如果是民間私改律管,自然應當從重處置,那關乎到朝廷和律法的威嚴。但如果是朝廷採用新律,再頒行天下,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呢?」

  「普天之下,彈琴吹笛的人多了。又有幾個在演奏之時,能跟朝廷的律管一模一樣。我若是一個牧童,今日開始學吹笛,音吹錯了難道就能讓君臣錯位?」

  吳繼英說:「首相在強詞奪理。朝廷律管是一回事,演奏樂器是另一回事。律管就像《大明律》,明明白白放在那裡。演奏樂器的音不準,就像觸犯了《大明律》。但不用法律來處置,他們遭人取笑便是懲罰。」

  「《大明律》也可以改。」葛從信說。

  韋謙之說:「《大明律》確實能改,但必須有更改的理由。十二律呂哪裡出錯了?為何要用十二平均律代替?為何要輕易改變它?」

  葉太后突然發話:「楊先生是精通音律之人,讓楊先生說幾句吧。」

  楊麟之頗為忐忑,朝著眾人作揖:「宮音是沒錯的,其餘各音,是以宮音為準,靠三分損益法推出來的。歷朝歷代,無論怎麼推,都無法還原黃鐘,使得十二律呂不能周而復始。而十二平均律可以周而復始、綿延不絕。」


  這話的隱藏含義是,如果五音真能決定國家衰亡,那麼傳統的十二律呂無法永恆延續。這可能就是頻頻改朝換代的原因。

  十二平均律可以綿延不絕,是不是能讓大明千秋萬載?

  用魔法打敗魔法。

  這些話,楊麟之其實不想說,其政治風險太大了,但葉太后卻逼著他說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吳繼英起身作揖:「君位不能移!」

  對於吳繼英來說,改不改律呂無所謂。但他身為禮部尚書,萬一出了啥事兒,擅改禮樂的這口鍋,肯定是要讓他來背。

  他必須表明態度,必須堅決反對,否則這口鍋他就甩不掉了。

  同樣的,左右都御史,也要行使自己的勸諫職能。你聽不聽是你的事兒,我該勸就必須勸,不勸諫我就是失職。

  禮部、太常寺、都察院官員,只要是來參加了會議的,全部堅決反對十二平均律。

  職責所在,不得不為。

  葛從信起身面向葉太后,開始給這件事和稀泥:

  「聖人,依臣所見,君位確實不能移。而且天下萬民,有無數樂師、無數樂器,需要用到傳統十二律便為萬民著想也不能廢棄。」

  「但十二平均律確實好用,且周而復始、綿延不絕。此琴也極為奇妙,可彈萬般樂曲。」

  「兩者何不並行之?」


  「傳統律呂不變。再以十二平均律,另造一套律管。就如大明開國之初,新曆、舊曆兩套曆法並行。」

  「傳統十二律,確保君臣民事物各在其位。因此在祭祀、朝會、大婚、傳臚、誓師、獻俘等重要場合,禮樂必須採用傳統十二律。」

  「至於別的場合,樂師愛用哪樣就用哪樣。」

  葉太后微笑點頭:「極好,此言大善。」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甚至用不用十二平均律,葉太后對此都無所謂。她只不過想藉此彰顯自己的存在感,藉此表達自己支持變法的態度!

  鄧公武沉默不語,剛才那些話他也想說,但被葛從信給搶先了。

  禮部、太常寺、都察院官員不再反對,他們已經盡到了自己的職責,而且最終結果也能讓他們接受。

  消息很快傳到謝衍那裡,他對這個結果也很滿意,完全可以在科學計量單位上復刻。

  傳統十二律,用於軍國大事場合。十二平均律,除了軍國大事,其他時候隨便使用。

  傳統度量衡,用於朝野各種場合。科學度量衡,專用於科學領域。

  都是兩套系統並行。

  這段時間,不斷有科學家筆友回信,表示對謝衍提出的科學單位極感興趣。

  因為只要確定下來,大家熟悉以後,確實更方便好用。

  尤其是在物理和化學領域。

  比如密度啊,體積啊,易於學生們記憶——1立方分米的水重1千克。水的密度為1克/立方厘米。

  水作為最常見的物質,這樣表達多麼美觀簡潔啊。

  江左村,老會長家。

  「朝廷真要採用十二平均律,讓兩套律呂並行?」

  「千真萬確。」

  「好得很,好得很。小謝的那套科學單位易用好記,我本人是很喜歡的,可以趁機聯名上疏朝廷。」

  「太后與諸位閣臣,都是支持變革的。有律呂在先,科學單位也多半能批准。」

  「等朝廷批准了,借著學會頒獎之機,讓參會的學者討論討論。如果支持者過半,此事就定下來了。」

  老會長拄著拐杖,顫顫巍巍走到檐下,凝視院中大樹久久出神。

  他自知活不了幾年,一直在考慮某件大事。

  這次等謝衍被授予爵位,是該讓這年輕人接觸秘密了。

  那輛寶馬車,必須移交下去,一代又一代慢慢研究。

  當然,須得葉太后批准。

  就連小皇帝,此時都沒見過汽車,得等到大婚之後才行。


關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