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 現代都市> 目錄頁> 第671章 快打快和?

第671章 快打快和?

2024-11-02 14:11:34
  第671章 快打快和?

  今天最後廷議結果就是,駁回林泰來的「十萬大軍二十萬銀兩」奏議。

  同時通過了兵部左侍郎石星的提議,著遼東鎮派遣將官二人,各率三千兵馬,沿鴨綠江部署,隨時準備支援朝鮮國。

  也不能說大明官員蠢,主要還是事發突然,信息嚴重不足的緣故。

  現在除了穿越者林泰來,根本沒人知道,到底有多少倭兵進入朝鮮國。

  連潰敗的朝鮮國也不清楚倭兵數量,大明這邊很多人還習慣性的當成幾十年前的倭寇對待。

  因為林泰來有「十萬大軍二十萬銀兩」的建議,兵部尚書葉夢熊不想公開與林泰來唱反調,沒有拿出更「合理」的方案。

  所以導致兵部左侍郎石星的提議成為了主流意見,葉大司馬也沒辦法,只能暫將主導權相讓,由石星主持關於朝鮮國的事務。

  而後葉夢熊又私下裡召集了最為熟悉林泰來的更新社眾人,討論林泰來的意圖。

  對林泰來這離譜的奏議,就是自己人也理解不了。如果不是林泰來過去積累了足夠威信,只怕連自己人也要有異議了。

  七嘴八舌的討論了一會兒後,周應秋開口道:「雖然不明九元君的深意,但這個奏議讓我想起了史書上的一樁故事。」

  葉大司馬很感興趣的問道:「詳細說來。」

  周應秋回答說:「秦王掃六合之時,欲滅楚國。秦王先問老將王翦需用多少兵力,王翦答曰非六十萬不可。

  秦王不喜,又問李信,李信答曰只需二十萬。而後秦王便派李信征伐楚國,但李信卻大敗而歸。

  最後秦王不得不又請出老將王翦,給與六十萬兵馬才滅了楚國。」

  聽到這裡,眾人恍然大悟,又恢復了信心。

  林九元奏請調集十萬大軍的行為,確實很像索要六十萬兵馬的王翦。

  雖然還是不明白林九元的底氣何在,但至少說明林九元是有思路的,並非信口開河胡來。

  先前兵部左侍郎石星因為反覆無常,得罪林泰來,很是沉寂了一段時間。

  如今暫時主持朝鮮國事務,他便將此視為東山再起的機會,立刻積極開始部署工作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另一方面,因為不明倭情,石星便公開招募熟悉倭事的人才。畢竟兵法雲,知己知彼百戰不殆,三歲小孩都知道。

  因為這時代交通沒那麼發達,道路遠阻,故而很多京官家屬仍在老家。

  所以現在有個習俗,京官經常娶個京師本地的小妾,等到離京時就散夥。

  這都成了一門生意,很多有女兒的京師人家都尋摸著給京官做妾,等散夥時又可以撈一筆。

  石星便有個這樣的袁姓小妾,聽說石星正在招募熟知倭事的人才,袁姓小妾的父親便向石星推薦了一個叫沈惟敬的平民。

  說這沈惟敬家裡世代經商,往來於大明與倭國之間,沈惟敬本人甚至會說倭語,十分明白倭國情況。

  如今沈惟敬家業敗落,正流落於京師尋找機會,可以招募使用。

  於是石星當夜便將沈惟敬請了過來,進行考校和諮詢。

  聽完沈惟敬對倭國風土人情的介紹,石星可以確定,這個沈惟敬確實比較明白倭國的事情。

  而後便直接問道:「如何能以最快速度解決朝鮮那邊的問題?」


  本來按照資歷,石星去年就該升為兵部尚書了,但可惜被葉夢熊搶走,他心裡當然不服氣。

  所以面對這個東山再起的機會,石少司馬已經等不及了。

  他不但要解決問題,還想要儘可能快。

  沈惟敬想了想後,答道:「跨國征戰,比國內用兵艱難十倍,用武力很難速戰速決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我沈惟敬願為少司馬效力,親自前往朝鮮敵營談判,同時順便偵查敵情。」

  石星回應說:「雖然你勇氣可嘉,敢於深入敵營,但我大明未有不戰先求和的道理。」

  對於要面子的大明朝廷,打都不打,那不叫議和,叫求和。

  石星若真敢這麼幹,後果肯定被彈劾辱國,然後下獄。

  沈惟敬又改口道:「待大明天兵入朝鮮國,小勝一二場後,再開口議和也不失我上邦體面。

  此時若能說服倭兵官長,兩家議和,應當就是最快捷辦法。」

  這意思就是,先迅速打贏一兩場展示實力,再談判議和,那就不算喪師辱國了。

  對沈惟敬而言,議和在解決方案里所占的比重越大,他的作用才越重要,才能分潤更多功勞。

  他不去促成議和,難道還能上陣廝殺?

  雖然「戰」是避免不了的,但「戰」也可以為「和」服務。


  石星綜合各方面情況盤算了一會兒,便認為,沈惟敬的「快打快和」應該是最具有性價比的解決方案。

  國庫本就開始虧空,去年為平定寧夏,又耗費幾十萬銀兩,上上下下現在都不願意再出現大開銷。

  如果能用最具性價比的方法解決問題,朝廷上下應該都能接受。

  又經過反覆思索,石星便吩咐道:「無論什麼解決辦法,都需要朝廷中有人強力支持,我終究只是一個左侍郎而已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議和這種事情,最怕道德標準很高的清流勢力搗亂。

  若被扣一個賣國帽子,誰能受的了?在講究言路暢通的大明政治中,這種情況不得不防。

  沈惟敬答道:「敢不從命?」

  他知道,這也是一個來自石少司馬的考驗。

  如果連陸光祖這個同鄉都說服不了,還能有什麼本事去遊說倭國人?

  在大明朝廷開始運籌部署時,到了五月下旬,朝鮮國的表現又一次讓大明朝廷瞠目結舌。

  北方重鎮平壤,也丟了!官兵一潰千里,朝鮮國基本全境陷落!

  朝鮮國王李昖倉皇逃到了鴨綠江對岸的義州,所能控制國土只剩下義州周邊一小片區域!

  大明朝廷上上下下都麻了,你朝鮮國也不算太小了,先前組織架構看起來也挺完善的,又不是鬆散的部落蠻邦。

  結果還不到兩個月就丟了幾乎全部國土,還能更廢物一點麼?


  先前自稱略懂,又當眾說「三千里縱深、據險而守、兵馬可用」的陸總憲真想不到,年近古稀了居然會被朝鮮國打臉。

  到了這時候,被困在鴨綠江邊上的朝鮮國王李昖瘋狂的向大明告急,瘋狂的呼叫天兵救命。

  這日早晨,兵部左侍郎石星準備出門上衙,剛走到前院,就被僕役告知有人跪在大門外。

  還說此人送上了一個沉重的箱子,作為登門禮物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看到石侍郎出來,尹正使伏地不起,大聲叫道:「念在敝國向來恭順,懇請少司馬發兵過江,救敝國於水火!」

  見尹正使這可憐樣,又感受到了對方誠意,石侍郎也沒忽悠,答覆道:

  「先前已經派遣五千兵馬抵達江邊,今日緊急向皇上奏請,得聖批後便令兵馬過江。」

  尹卓然再三叩謝,石星又嘆道:「你先前隱瞞真實情況,只管自吹自擂,耽誤國事不說,還把陸總憲坑慘了!」

  尹正使很想告訴石星,先前並不是自己故意隱瞞真實情況,也不是故意要自吹自擂,而是真心那麼以為的。

  一直到石侍郎消失在街角,跪在地上的尹卓然這才悽然起身。

  這位正使萬萬沒想到,自己只是又搶了一次肥差,借著朝貢到大明倒買倒賣賺點油水而已,結果轉眼間家沒了!

  妻子兒女現在是什麼情況,全然不知道!

  而自己一個輕鬆愉快的朝貢使,就地變成了求救使節!

  在兵部左侍郎石星的奏請下,又見朝鮮屬國求救急切,產生了保護欲的萬曆皇帝便給遼東鎮下令。


  命先前部署在鴨綠江邊戒備的兩支兵馬過江,並且在朝鮮兵的配合下,進攻平壤。

  而後游擊史儒率率兵二千餘兵馬、副總兵祖承訓率兵三千餘兵馬先後渡過鴨綠江,聯合朝鮮兵,向被倭寇占據的平壤進軍。

  在大明邊軍裡面,近些年遼東鎮戰鬥經驗最為豐富,而且這五千兵馬又是從遼東鎮選出的精兵。

  有這樣馬匹充足的五千精兵,在君臣認知里,除了不能深入大漠,基本上足以橫行異國了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石星闡釋道:「先小打,後和議,快打快和,讓倭賊主動從朝鮮退兵,是為經濟省力之法。」

  陸光祖贊同道:「如今國計艱難,若能在恰當時機和議,減少花費,亦為朝廷之幸也。」

  石星又迎合著陸光祖說:「不能讓有些人故意窮兵黷武,並藉此聚攏權勢。」

  陸光祖痛斥說:「某些奸臣在西北鏖兵一年,吃到了甜頭,就欲罷不能了!這次就想故技重施,吾輩焉能坐視不理?」

  這兩人,一個需要迅速解決朝鮮國問題,以此來打破林泰來的壓制;另一個需要盡力排斥林泰來,削弱林泰來的權勢,所以很容易達成合作。

  又半個月後,也就是六月中旬,從遼東傳來戰報。

  由於種種緣故,大明兩支過江的兵馬皆遭遇慘敗,甚至連將官史儒也在攻打平壤時陣亡。

  聽到這慘敗消息,朝野再次為之震驚!

  五千精兵半個月就遭受慘敗,實在讓朝廷上下不能接受。

  什麼樣的敵軍才能迅速打敗準備充分的大明五千精兵?


  如果換算成北虜,沒有兩萬以上大軍也做不到吧?

  到此很多人不由得又想起一個問題,這次侵犯朝鮮國的倭寇到底有多少人?

  最可氣的是,就連被打到快亡國的朝鮮國到現在也說不清楚倭兵數量,費拉不堪!

  力主「有限作戰」,主張「快打快和」方略的兵部左侍郎石星徹底懵逼了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先有尹卓然,後有石星,為什麼自己這邊都是坑比豬隊友!

  很多人想起了在上次廷議時,陸光祖說過的那些話。

  但是這時候陸光祖關起門來稱病不出,也不見客,別人誰也接觸不到陸光祖。

  於是兵部尚書葉夢熊又上疏,推薦委任林泰來專門負責經略朝鮮方向。

  此時季節已經是夏天,還在蘇州的林大官人忽然覺得,自己的夏季詩集也需要更新了。

  於是他又在地曠涼快的拙政園召開了一次雅集,數十名流捧場。

  林大官人站在水邊,負手而立,緩緩吟道:

  「香蓮碧水動風涼,水動風涼夏日長。長日夏涼風動水,涼風動水碧蓮香。」

  「好!」眾人非常及時的在第一時間齊齊叫好,然後挖空心思思考到底好在哪裡。

  就是這首絕句怎麼有點像繞口令?這又該怎麼吹捧,林大官人真是給大家出了一道難題。

  正當這時,又見有個差役沖了過來,叫道:「朝廷有旨意到蘇州,急召林大官人立即晝夜兼程回京不得耽擱!」

  林泰來長長嘆了一口氣,對眾人道:「不想才與諸君歡聚片刻,卻又要作別。

  此時此刻,我只能用我的武學老師戚少保一首詩來表達心情了。」

  而後再次吟道:「南北驅馳報主情,江花邊月笑平生。一年三百六十日,多是橫戈馬上行。」

  眾人暗想,自從林大官人中了文狀元後,已經很久不怎麼提起戚少保了吧?

  今天突然又重新將戚少保掛在了嘴邊,看來是深有隱喻啊。

  在林大官人這半年來的勉勵耕耘下,王十五、范娘子、黃五娘紛紛又有了身孕,白秘書也懷上了第一胎。

  但在國家大事面前,被急召的林大官人只能迅速收拾行李,辭別父母妻妾,帶著三百名早有準備的家丁北上。

  這三百名家丁中,其中六十名是真正上過戰場的老人,另外二百四十名是跟隨鍛鍊的新人。

  (本章完)


關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