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11章 國祚第二
2024-10-31 03:45:01
第711章 國祚第二
廣政殿中,李煜仰著頭怔怔發呆。
第一次聽到後世提到他的名字,還是以這種方式。
本來以為會有一種大仇得報的快意,但是吧:
眼看著光幕上那衣衫襤褸的守將在襄陽城頭慟哭後獻降,眼看著十萬將卒在陣中面色惶然隨著前方反戈的同袍向後倒卷。
李煜滿心都只覺得空落落的。
這南宋亡國也是因失長江天險,與江南唐神似。
但其亡國之態,卻又與江南唐完全不一樣。
隨著曹彬坐船一路北上,李煜見過那些小船千帆競速南下去做生意的,而眼下這蒙古行滅國之事,恐怕是難見此景。
亡國滅種這種描述以往只在他遣詞弄句的時候有用過,如今第一次被神鬼手段真真切切展示在眼前。
「歷史總是相似的。」趙匡胤喟然一嘆。
這句話後輩已經說了太多次,但真真切切將宋亡之事擺在眼前,這種感受又決然不同。
嗯,尤其想想這還是第二次宋亡了。
北宋亡於金人長驅直入,京師淪喪二帝被擒,起靖康之血恥。
南宋亡於蒙古步步為營,鐵關強破步步蠶食,仙人無力回天。
不同的方法亡國兩次,這麼想想趙匡胤一時間都不知道該作什麼表情了。
趙光義重新拿起了念珠,低眉順眼的開始回憶起了佛經。
廣政殿中的氣氛略顯沉悶,一片沉默中趙普倒是忽然問了個問題:
「那寫正氣歌的文天祥呢?」
【丁家洲位於如今的安徽銅陵,地圖上看一眼就知道,離「西湖歌舞幾時休」的臨安府直線距離兩百公里,南宋滅亡基本只在旦夕之間了。
請刷新本頁!
涿州,劉備跟張飛的故鄉,高粱河飆車大賽的終點,終兩宋歷史,僅僅在趙光義時期和宋徽宗時期短暫收復過,但兩次時間都相當短暫。
南宋末年,有個叫張世傑的涿州人因為血統問題屬於蒙元最底層,在河南給蒙古大官看家護院,後來這哥們犯了事兒就乾脆一溜煙南下投了南宋當上了南宋的將領。
1276年正月初三,臨安城裡的謝太后和六歲的宋恭帝還沒吃個熱乎餃子呢,嘉興府守將開城門投降的消息就送到了這裡。
而這時候的南宋還敢站出來說話的屈指可數,宰相陳宜中,保康軍承宣使張世傑,禮部侍郎陸秀夫,臨安知府文天祥,基本就是南宋最後的家底了。
國之將亡,幾人命運也各有去處。
首先是鴿子王陳宜中,這位早年被賈似道提拔並依附,最終因「倒賈」進身宰相,眼下元軍臨城,在面對左丞相留夢炎跑路的情況下,陳宜中與謝太后等人在派使與元軍議和被拒的情況下,最終請求謝太后遷都。
即使國之將亡,遷都也是個大事兒,陳宜中苦勸之後謝太后才好不容易同意,結果到了遷都日期陳宜中乾脆果斷的放了太后鴿子,惹得謝太后大怒說「吾初不欲遷……顧欺我歟?」,遷都之事作罷,大家都在臨安城等死。
很快元軍進駐臨安北郊,謝太后再次派人請降,當時蒙軍主帥伯顏說投降可以,先把宰相派過來,眼看到了約定日期,陳宜中再次反悔而且乾脆直接跑到了鄉下,謝太后不得已改派文天祥和吳堅等任使請降,但這波使團嗆得伯顏大怒,雙方很快談崩,不到兩個月蒙軍就破了臨安城,抓了宗室數千人北上,南宋此時已經實際上滅亡。
但趙氏還有一絲血脈,還在抵抗的各路官員就組起來了一個海上流亡政府,陳宜中再次被請回來任丞相,但在逃亡過程中和張世傑意見相左,最終陳宜中出走占城數召不回,張世傑朝著崖山繼續前進。
而在陳宜中之外,張世傑、陸秀夫和文天祥三人號稱宋末三傑,但三人內部也並非是一條心。
宋亡之前,陸秀夫基本就是個典型的學士兼參議官,而隨著流亡朝廷的人愈少,秉心不改的陸秀夫所擔任的職務也越來越多,小朝廷最終駐守崖山所需的軍費、工役基本是陸秀夫一人所掌。
崖山海戰就更不必再贅述,當時眼看事不可為,張世傑想要將當時奉為宋主的衛王到他船上策劃突圍,但陸秀夫擔心被出賣故而拒絕,最終崖山被破後諸臣各自逃生,陸秀夫眼看生路斷絕,推妻子兒女入海後背負衛王赴海而死。
張世傑的履歷則很有大宋特色,既要面對兇猛的元軍,又要面對隊友的兇猛背刺。
丁家洲之戰後只有張世傑曾短暫的奪回過幾個城市,但很快又重新失去,於事無補。
而在南宋亡國前夕相對比較關鍵的焦山之戰中,原定的四路其進里,宰相留夢炎和陳宜中皆按兵不進,最終使張世傑戰敗,長江變成了元朝的內河,徹徹底底無力回天。
同樣的,張世傑的軍事才能確實平平,固守崖山的決策使得宋軍絕汲而敗,多多少少有點諸葛孔明愛徒的風采。
不過張世傑自己為此辯解過,認為麾下本就已經起了離散之心,若是不同共心決死只會敗的更快。
但回頭再看,實際上什麼決策都不重要了,當忽必烈決定傾一洲之力亡一國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,沒能守住襄陽的南宋後面不管幹什麼都是徒勞的掙扎,崖山只是不想在海上漂泊的張世傑選定的最後的賭場。
而被張世傑選定的崖山的結局我們也都知道了,陸秀夫投海之後,從死者甚眾,「七日,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」。
成功逃出崖山的張世傑在聽聞這個消息後,眼看著遠方來臨的颱風拒絕了麾下讓他上岸的請求,只留下了「今若此,豈天意耶!」,最終留下的記錄是「颶風壞舟,溺死平章山下」。
臨安城破標誌著南宋這個政權的滅亡,崖山之後,宋王朝的最後一口氣也已消散,宋王朝至此走完了319年的歷史。
在從秦朝起的封建王朝政權當中,其國祚僅次於兩漢。】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