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 現代都市> 目錄頁> 第606章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,眾生度盡方正菩提

第606章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,眾生度盡方正菩提

2024-10-31 05:05:04
  第606章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,眾生度盡方正菩提

  朱翊鈞認可了林輔成、李贄的多篇社論,大明失去了靈魂、權力對人的異化、宗教對人的異化、異化對生產生活的影響。

  逍遙逸聞的火力全開,但是跟隨著林輔成和李贄討論的人,少之又少。

  一方面是這些基於實踐和深入的觀察,對於筆正們而言,很難說出什麼所以然來,因為多數的筆正,都不具備踐履之實的能力,平日裡都是人云亦云。

  而另一方面,這些討論過於深入,跟著起鬨,很容易招致斧鉞加身。

  各大雜報都不說話,但比較保守的大臣,連續上奏,要制止這種大逆不道的討論。

  即便是修改過的權力異化第二篇里,一個字都沒有提到世宗皇帝和先帝,但是人們總是能夠自然而然的聯想,因為世宗皇帝的為所欲為和先帝的想當然耳,並沒有過去多久,這是一種含沙射影的指桑罵槐。

  甚至是驚動了講武學堂里的兩位守舊派,講武學堂祭酒劉顯和石茂華,這二位一個來自四川,一個來自陝西,都是久經沙場之輩,石茂華在入京的時候,就批評過京師的風氣過於大膽,當幾篇社論登刊發報之後,二位立刻上了奏疏,表達了自己的反對。

  「陛下,林輔成和李贄,是陛下庇佑,二人過往有什麼大膽至極的言論,臣等,權當是陛下授意,就視而不見了,但是如此胡言亂語,顛覆社稷的狂妄之言,理當嚴懲!否則日後,這幫讀書人,就會有樣學樣。」

  「當初楊廷和、楊慎胡說什麼國朝養士一百五十載,仗義死節就在今日!遺禍無窮!」石茂華極為激動的表達了自己的態度。

  石茂華在提醒英明的陛下,任由這種不正之風蔓延,從含沙射影到指責先帝、世宗皇帝,慢慢就會變成質疑陛下,進而破壞新政、顛覆大明。

  大明是陛下的天下,不是楊廷和父子的天下,更不是筆桿子的天下,他們不用對歷史負責,而陛下要對歷史負責。

  「稍安勿躁,稍安勿躁。」朱翊鈞示意二位坐下說話,不必過分擔憂和緊張,而後拿出了李贄的原文出來,遞給了馮保說道:「二位看看這個。」

  石茂華本來就在氣頭上,看完了原本,更加生氣了!!

  原來李贄在原文裡,已經指責世宗和先帝了!

  「這等不忠不孝之徒,就該讓他們在草原上自生自滅,他們能安安穩穩的讀書,他們祖祖輩輩能安安穩穩的、踏踏實實的活著,都要仰賴大明朝建立,在他們眼裡,理所當然的安定,在大明之外,是求之不得的奢侈!」石茂華看完了原本,氣的腦闊疼。

  原本和修訂本,其主張是一致的,只不過論據換了而已。

  「那石總督以為,李贄說的不對嗎?權力不會有任性,還是權力不會讓人想當然嗎?」朱翊鈞笑著問道。

  石茂華想了想,李贄的觀點,石茂華還是非常認可,他搖頭說道:「他說的對,但是他不能這麼說!他可以舉臣子的例子,但是不應該指斥君上。」

  「他不是有官身嗎?他要是有膽子,就和海瑞一樣,抬棺上諫,含沙射影,陰陽怪氣算什麼本事!」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石茂華一直希望能夠大明再開西域,如果陛下深陷這種輿論之中,那石茂華恐怕就看不到大明再開西域的那一天了,連家祭無忘告乃翁都做不到了。

  這就是石茂華的擔心。

  從一個看似合理的切入點,掀起風力輿論,進而利用風力輿論左右朝政,擴大化和倍之,這麼多年了,石茂華見得多了,真的要說什麼,和海瑞一樣,把命放在稱上,上奏明說!

  嘉靖嘉靖,家家皆淨,比李贄陰陽怪氣這幾句的殺傷力,大太多了。

  「陛下,麓川正在打東吁,這幫傢伙,如此搖唇鼓舌,要是再掀起興文匽武的風力來,臣擔心會讓前線束手束腳。」劉顯說明了自己來的原因,他怕興文匽武。

  俺答汗被斬首示眾了,土蠻汗在京城混吃等死,北方的危機已經解除了,那麼馬放南山,似乎就成了一個必然,大明一年1100萬軍費開支,占了大明朝廷近一半的歲入,這個時候,掀起興文匽武,無論怎麼看都非常合適。

  「二位愛卿所言極是。」朱翊鈞思索了一番說道:「這樣吧,定在三月十八日,進行一次春閱吧,正好,李如松帶著騎營,不幾日就要回京了。」

  春秋大閱是祖宗成法,每次春秋大閱的規模不同,都能代表著一定的風向,只要春秋大閱正常進行的年份里,都代表著朝廷在振武。

  真的要興文匽武,得問問大明武夫們答不答應,物理意義上展現威懾力,才能嚇住這幫賤儒們,不敢胡說八道,輿論不至於失控。

  「陛下聖明。」劉顯和石茂華互相看了一眼,唱起了讚歌。


  他們跑來問,其實就是為了清楚皇帝本人的意志,陛下的意志是極為重要的,他們其實最擔心的就是,陛下本人有了匽武之心,通過李贄和林輔成這兩個大喇叭,廣而告之。

  朱翊鈞看向了張居正,笑著說道:「先生,儒學是什麼?」

  「陛下,儒學是一種騙術。」張居正俯首說道:「中庸就是騙。」

  朱翊鈞看著張居正笑了起來,其實朝臣們都不懂朱翊鈞為何如此放縱李贄和林輔成,在他們看來,有點多此一舉,告訴了石茂華和劉顯處置的辦法之後,朱翊鈞想解釋他允許這些內容存在的原因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張居正端著手,看著石茂華,開口說道:「表面上,孔聖言仁,孟聖言義,仁義就是儒學,但果真如此嗎?」

  「從儒家的大同世界就知道,它追求的那個官序貴賤各得其宜,尊卑長幼之序的大同世界,其實是在否定公平。」

  「用軟的、沒有任何強制約束力的道德,去約束肉食者;而用硬的、有強制約束力的刑罰,去約束窮民苦力,這就是欺騙,這就是否認公平,這就是在顯而易見的去拉偏架。」

  用刑罰約束窮民苦力,因為在儒家的價值觀里,窮民苦力因為沒有足夠的物質基礎,去學習仁義。

  倉廩實而知禮節,衣食足而知榮辱,這句話反過來就是倉廩不足,則不知禮儀,衣食不足,則不知道榮辱,不知道禮儀榮辱,就不能用道德去約束,只能通過律法。

  這是典型的謬論,大明墩台遠侯也是人,多數出身貧苦,但他們的道德,可比賤儒高得多。

  儒學能夠成為顯學,成為統治階級奉為圭臬的原因,就是這種道德約束肉食者,刑罰約束生產者的拉偏架,儒學依附於統治階級存在而存在,而統治階級天然擁抱儒學,儒學是一種上佳的統治工具。

  朝臣們也有點想不明白,皇帝作為統治階級的頭子,為何要否認儒學,還要編纂《諸子彙編》。

  而李贄等人討論的自由,確切的說讓人真正做人的有限自由,包括對世宗、先帝的批評,都是為了擺脫這種困局。

  其實李贄這些人,更像是法家,追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原教旨法家,試圖用社會契約這種東西,來強約束統治階級的行為。


  比如商鞅就明確提出:法之不行,自上犯之。制定好的法律規則不能被普遍遵守,是因為律法的效力,被自上而下的破壞和踐踏;

  比如韓非子在有度篇里講:法不阿貴,繩不撓曲。法之所加,智者弗能辭,勇者弗敢爭。刑過不避大臣,賞善不遺匹夫。

  就是說法律、規則不能阿附權貴,墨線不向彎曲的地方傾斜,法令之內該懲處的行為,智者也不能逃避,勇者不敢抗爭。懲罰罪過不迴避大臣,獎賞功勞不漏掉平民,和儒家刑不上大夫的主張完全不同。

  「石總督,陛下只是想要大明百姓們能喘口氣而已,陛下讓他們大放厥詞,也是希望能通過規範自己,以為則,而矯上之失,詰下之邪,進而規範天下肉食者而已。」張居正解釋了清楚了陛下這麼做的原因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陛下都不敢違背的公序良俗,陛下之下的階級,更不能違背。

  張居正其實不太贊同這種辦法,這多少有點苦一苦陛下,罵名他張居正來擔,不贊同不是張居正不願意背負罵名,是張居正覺得沒什麼用。

  陛下尚節儉,舉世皆知,連特麼的英格蘭的女王都知道了!但是江南勢要豪右們,該鬥富還是鬥富,該競奢還是競奢,甚至是變本加厲,把那些個倭國的糟粕,什麼六本木花冠君,都弄的聲勢浩大。

  張居正能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殺,殺一點肯定止不住,但是搞到洪武年間那種動輒幾萬人規模,絕對能止住競奢之風。

  這一點韓非子有度篇也提到過:厲官威名,退淫殆,止詐偽,莫如刑。

  整飭吏治,宣威刑名,除淫亂怠惰之風,禁欺詐虛偽之惡,沒有什麼手段比刑名更加行之有效。

  朱翊鈞說張居正骨子裡是個法家,也是這個原因,張居正的考成法,就是把肉食者,更明確的說是官選官階級,納入了一個規矩之中,需要去競爭的環境之中,庸者下能者上。

  儒學就是騙術,這是張居正的暴論,製造了一個看似合理的理想國,實則是打著仁義的名義,完完全全的拋棄了追求公平,甚至拋棄追求相對公平,連相對公平都在消失,那麼每隔幾百年進行一次生產資料的再分配就成了一種必然。

  「原來如此。」石茂華也是進士出身,這麼多年邊方總督,張居正的話說的非常明白,石茂華自然明白了。

  佛教里有個傳說,說地藏王菩薩,曾經立誓,地獄不空誓不成佛,眾生度盡方正菩提。


  有沒有這回事兒,石茂華不知道,但陛下這的確是在這麼做,能把皇帝日子過的如此節儉的,石茂華真沒見過。

  石茂華理解了陛下做事的邏輯之後,立刻停止了自己的反對,主要是陛下也許諾要舉行大閱,宣揚武威,只要不是興文匽武的發端,這就足夠了。

  京營副總兵李如松,帶著緹騎從保定府返回京師北大營,去的時候,走的是官道驛路,回來的時候,走的是馳道,大明到保定府的馳道已經順利通車,馬匹和輜重,全都放在了最新型的昇平三號蒸汽機牽引的火車上。

  李如松略顯不安的坐在了車廂內,看著窗外,眉頭緊鎖,按照車程,從保定府抵達京師,只需要四個半時辰的時間,這是什麼概念?朝發夕至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馳道部署軍隊的速度,超過了騎營。

  大明花費了重金打造的三個騎營,正在馳道之下,變得可有可無了起來。

  的確,戰場上的確存在著最後一公里的問題,大明的馳道,不可能像人的血管一樣,遍布大明每一個角落,到了地方,還需要繼續行軍,騎兵的機動能力,還能夠得到體現,可是馳道快速部署軍隊的能力,還是讓騎營變得尷尬了一些。

  李如松的不安,其實是對未知的不安,大明擁有了馳道後,過去許多行軍的經驗都在緩慢失效,而新的經驗還沒形成,這就是未知的不安。

  「這一眨眼的功夫就回到京師了?」李如松下車的時候,依舊有些迷茫的看著已經煥然一新的北大營的車站。

  北大營的車站,從小土台,逐漸變成了一個擁有數個車道的大站,一輛輛鐵馬牽引的火車,帶著滾滾濃煙和尖銳的汽笛聲哐哧哐哧的漸行漸遠,李如松呆呆的看著車輛的駛離,大明真的是日新月異。

  「回來了?」戚繼光站在車站的月台上,看到了李如松在四處打量,走了過去,笑著說道。

  「見過大將軍。」

  「多禮,坐車回來的感覺如何?」戚繼光詢問起了李如松的感覺。

  李如松看著身後的大傢伙,愣愣的說道:「用鐵馬行軍,可以最快的投入戰鬥,若是敵人打著以逸待勞的想法,恐怕要碰的滿頭是包了,這玩意兒現在力氣這麼大嗎?三十六匹馬力。」


  一個團營算上雜流三千人,一台三十六匹馬力的昇平三號,其實就能拉五十人,要是硬塞可以拉到一百人左右,這次騎營從保定府回京,大明皇帝下旨,當作是壓力測試,共計出動了從昇平一號到昇平三號,大小機車一千餘輛。

  戚繼光看著身後仍然散發著餘熱的蒸汽機車,無奈的說道:「三十六匹馬力的昇平三號,就只有四輛,唉,大司空不敢跟元輔次輔爭鐵馬的數量,只能吃點剩飯。」

  鐵馬是個好東西,但是因為產量有限,元輔和次輔都搶,工部能拿到的不多,投入馳道的最新型的昇平三號,就四輛,剩下的都送到官廠去了。

  這也是申時行要在松江府建鐵馬廠的原因,更多的鐵馬廠、更高馬力的鐵馬、更高的產量,都能促進大明的發展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「三日後大閱,你準備好為陛下先導。」戚繼光不再討論鐵馬,說起了大閱的具體事宜。

  鐵馬的貨運已經在跌跌撞撞的時間裡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,大明每一里的運費,正在快速的下降,但仍然很貴,要做的事兒還有很多很多,但是已經從陛下的大玩具,逐漸變成了拉貨的怪獸,呼嘯而過的鐵馬,拉著沉重的貨物奔騰的場面,已經不能引起人們駐足圍觀了。

  而鐵馬,也成為了大明煤銀對流的重要支點之一。

  在戚繼光看來,大明君臣們總是在討論著白銀或者說貨幣的流動性,而戚繼光更加在乎,貨物的流通性。

  在更多的貨物,還是更多的貨幣之間,戚繼光傾向更多的貨物,只有更多的貨物,才能催促著貨幣的增長和流通,沒有足夠的貨物,貨幣就只是堆積如山的銀塊而已。

  大明內外正在快速的煥發出了新的活力,這是一個波瀾壯闊、前所未有的時代,而處於巨變中的人們,反而並沒有意識到這種變化的劇烈。

  三月十八日,天未亮的時候,李如松就帶著騎營開始從德勝門入京,因為是操閱軍馬,所以並沒有攜帶火器,而是清一色的陌刀,陌刀全長一丈,刀刃長達二尺一寸的兩面刃,刀柄以紅色麻繩纏繞。

  其實從唐代中晚期起,這種長柄刀就逐漸退出了戰場,因為逐漸失去了使用環境,重達十五斤的陌刀,是一種獨屬於精銳選鋒的兵刃,只有精銳中的精銳,才能在戰場上揮舞這種大刀,換成弓弩、或者火器能夠更加有效的殺傷。

  大明專門打造這種不符合眼下戰場環境的兵器,其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明承唐制的政治需要,也是為了宣揚武威,畢竟這種大傢伙,看起來就特別的唬人。

  清晨的天光仍然昏暗,一個三千人的騎營已經來到了午門之前列陣等待。


  朔氣傳金柝,寒光照鐵衣,清一色、整齊的陌刀被騎營銳卒扛在了肩上,陌刀的刀刃和甲冑,反射著清晨的陽光,熠熠生輝,這是大明武德的具體體現。

  自武宗落水之後,一直到萬曆年間,春秋大閱才開始正常舉行,這是張居正稍復祖宗成法的一部分。

  等在午門之前的朝臣們,看著如此軍容,免不了心裡打起了嘀咕,俺答汗都被斬首示眾了,皇帝還是這麼喜歡窮兵黷武!

  看看這幫銳卒,皇帝一聲令下,他們手裡明晃晃的刀刃,會對準誰?又會砍下誰的頭顱?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在鼓聲和號角聲中,一身明光甲的皇帝陛下,騎著高頭大馬,緩緩的走出了午門的城門,而後輕輕勒馬,看向了李如松。

  「臣李如松奉命接駕!臣代京營十萬一千三百餘銳卒,請陛下前往北大營閱視軍馬!」李如松打馬向前,翻身下馬後,行半禮,大聲的喊道。

  「准,起駕前往北大營,李將軍辛苦。」朱翊鈞點頭平靜的說道:「大明軍容耀天威!」

  「陛下威武!」

  「臣遵旨!」李如松站起身來,向著身後的白象而去,他身穿甲冑,但依舊靈活的爬上了白象,扛起了陌刀。

  馮保一甩拂塵,吊著嗓子喊道:「起駕!」

  整個儀禮莊嚴肅穆,大明百官,跟在了儀仗之後,行進速度並不是很快,只是慢步。

  大明皇帝再次抵達了忠誠的北大營,他勒住了馬匹,看著列陣兩側的京營銳卒,揮了揮手,大聲的喊道:「大明軍威武!」

  「陛下威武!」

  京營銳卒的一聲聲山呼海喝,整齊劃一,聲震山河,直衝雲霄。


  這一聲聲的聲震雲霄的吶喊聲,驚動了遠方的飛鳥,也讓一些個心懷鬼胎之輩,驚懼無比。

  今年的春秋大閱,和往年沒有什麼兩樣,依舊是整齊劃一的步營、騎營走過了觀禮台,而後大明京營銳卒們,展示了一番排隊槍斃戰術,訓練有序的京營銳卒,在硝煙瀰漫之中,完成了展示。

  在三十斤火炮緩緩駛過觀禮台的時候,所有人都看著黑洞洞的炮口,清楚的意識到,大明皇帝,武德充沛。

  這是一個非常非常明確的信號,大明並不會因為北方靖安而停止振武的步伐,如果有人試圖掀起風力輿論,都是在刀口舔血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「陛下?」戚繼光疑惑的問道,陛下看了他許久,戚繼光有些迷茫,操閱軍馬一切順利,展現了大明軍容整齊,震懾了宵小之輩,圓滿的完成了陛下的交待的任務。

  陛下是有什麼不滿的地方,不方便當著眾人的面提及嗎?

  「沒什麼,戚帥為何不把自己的兩個兒子放到京營來?」朱翊鈞笑著說道:「戚帥執掌京營多年,朕倒是覺得戚帥的長子和三子,都很不錯,可以到京營做事。」

  「陛下,他們沒通過銳卒的遴選,故此去了勛軍。」戚繼光回答了這個問題。

  戚繼光膝下有五個兒子,都是側室所生,正妻王氏不能生育,戚繼光納了三個側室,二子早夭,其餘四子業已成年,但奉國公的兒子們,都沒在京營履任。

  「舉賢不避親,戚帥定的那個標準,李如松年輕十二歲,估計能做成。」朱翊鈞覺得戚繼光對兒子們要求太嚴了,就那些標準,朱翊鈞都無法通過。

  虎力弓,一百二十斤,拉距二尺八分,十矢九中,就這一個標準,就不是朱翊鈞能做到的。

  京營十萬大軍,能做到這種地步的一共就是二十八個人。

  戚繼光思索了一下,搖頭說道:「陛下,臣是奉國公,孩子們要是進京營,就得有遠超常人的本事,讓別人服氣,不能讓人心服口服,還是不要進的好。」

  戚繼光是大將軍,孩子們進了京營,一定會有許多的優待,因為他們一定會被人叫做戚少帥,就會有被無數雙眼睛盯著,這涉及到了公平二字,既然沒有過人之能,還是不要到京營來破壞好不容易塑造出來的一點點公平了。

  京營是陛下的京營,戚繼光從來沒有當做自己的私產,京營吃的是陛下的糧,穿的是陛下的衣。

  「那除長子外,其餘三子,一體恩蔭千戶,贈昭勇將軍。」朱翊鈞看著戚繼光說道:「就不要推辭了。」

  長子要繼承奉國公的爵位,所以是其他三子。

  但凡是戚繼光掌握一點擁兵自重的技巧,也不至於落得個妻離子散,連生病都無錢看病,一代英豪那般潦倒,著實讓人痛恨不已。

  韃清末年,搞了個小站練兵,練兵練出個袁世凱來。

  而現在,戚繼光甚至不讓自己的兒子進京營,哪怕是以朱翊鈞看來,戚繼光的三子戚昌國已經能當大任,但戚繼光還是設立了高高的門檻,將戚昌國拒之門外,不讓他到京營來做少帥。

  特別設立了那麼高的門檻,就是為了避嫌。

  朱翊鈞回到了通和宮的時候,已經是日暮時分,他打開了石灰噴燈,翻開了桌上整理好的奏疏。

  這第一本奏疏,就讓朱翊鈞眉頭緊蹙了起來,申時行遇到了麻煩,圍繞著一條鞭法,朝廷和地方勢要豪右們展開了角力。

  這一次來勢洶洶。

  (本章完)


關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