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 現代都市> 目錄頁> 第196章 十年後

第196章 十年後

2024-12-04 23:00:28
  在棒子國文化中,語言不僅是日常交流的工具,更是音樂、戲劇等藝術形式的核心。

  隨著越來越多的歌手、演員失去聲音,棒子國以往輝煌的文化產業遭受毀滅性打擊。

  曾經風靡全球的偶像組合,舞台上再也沒有他們的歌聲,只有默默跳舞的身影。

  戲劇表演也變成了無聲的肢體動作,

  而棒子國的綜藝節目更是因無人能主持而紛紛停播。

  與此同時,家庭內部也陷入巨大的倫理爭議。

  一些沒有感染的棒子國富人試圖移民其他國家,但面對種族篩查的嚴格審查,他們大多被拒之門外。

  在棒子國陷入混亂之際,江淮隱匿於暗處,冷冷地注視著這一切。

  在語言被剝奪後,棒子國是否還能繼續運轉下去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時間如流水般無情,五年後。

  棒子國的街道變得異常安靜。

  人們用手語交流,或乾脆用眼神示意。

  曾經輝煌的首爾如今猶如一座巨大的廢墟。

  棒子國的街道上,只有低沉的風聲穿過廢棄的高樓大廈,那些曾經點亮夜空的霓虹燈早已熄滅,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寂。

  從首爾到釜山,棒子國的每一個角落都籠罩在無聲的絕望之中。

  那些倖存下來的「啞巴」人群,靠著手勢和文字試圖維繫殘存的秩序,卻始終無法挽回漸漸崩塌的一切。

  語言的消失並不僅僅是聲音的終結,而是整個文明的根基坍塌。

  學校變得空蕩蕩的。

  教師們早已無法通過言語授課,只能在黑板上寫下一行行的文字,試圖讓孩子們明白曾經的語言究竟是何物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因為那些遺傳了病毒的孩子們天生沒有聲帶,即使他們睜大眼睛努力理解這些文字,也無法真正感知語言的意義。

  「老師,為什麼我們不能說話?」

  一個小女孩用手勢比畫著,眼神中充滿了困惑和悲傷。

  老師沉默了片刻,隨後低下頭,用顫抖的筆在黑板上寫下:

  「因為這是我們血統的詛咒。」

  這句話深深地刺痛了教室里每一個棒子國學生。

  沒有了語言,商業運作變得極其困難。

  交易需要通過複雜的手勢和文字解釋來完成,這種低效的溝通方式讓市場幾乎停滯不前。

  那些原本支撐棒子國經濟的重要產業,如高科技製造業和文化娛樂業,早已在病毒蔓延初期全面崩潰。

  國際市場也不再接受來自棒子國的任何產品。


  儘管病毒並不會傳染給非棒子國血統的人,但其他國家的民眾依然對棒子國的商品抱有強烈的不信任感。

  「誰知道他們的產品會不會帶來什麼詛咒?」

  「棒子國血統的問題太可怕了,還是遠離為好。」

  經濟的崩潰帶來了更嚴重的後果——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棒子國民眾開始在絕望中掙扎,搶奪僅存的資源,甚至爆發了大規模的混亂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十年後。

  島國人因為無法生育。

  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自然衰老,島國的幼兒園和學校逐步關停。

  兒科醫生和教師成為逐漸消失的職業。

  許多家庭選擇領養外國的孤兒,但這一行動對整體人口結構的改變杯水車薪。

  短短几年,島國人口以驚人的速度減少,城市從繁華逐漸變得荒涼。

  文化層面上,島國的傳統藝術、手工藝等依賴代際傳承的文化精髓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。

  古老的歌舞伎劇院、陶藝工坊、劍道館開始變得無人問津。


  一些藝術家試圖用數位技術保存傳統,但這些努力顯得蒼白無力,因為沒有新生代來繼承這些文化。

  東京、京都等歷史名城雖然建築依舊壯麗,但街道上行人稀少,昔日熙熙攘攘的景象成為遙遠的記憶。

  島國邁向無後的終局。

  在島國的首都東京,曾經繁華的街頭如今瀰漫著一種無聲的沉寂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街頭上的大屏幕廣告仍舊閃爍著燦爛的光彩,但人們的臉上不再有笑容,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冷漠和空洞。

  商店的櫥窗里依舊擺放著琳琅滿目的商品,但顧客的腳步卻變得越來越稀少。

  商場的門口,曾經排隊購買最新款手機、服裝的隊伍不再,取而代之的是空蕩蕩的過道。

  只有那些年邁的老人和少數非島國血統的遊客,偶爾會進入商店,但很快又匆匆離開。

  年輕的面孔幾乎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不知所措的中年人和孩子,或者是那些已經放棄生育、沒有了未來的家庭。

  人們依然按時上班、按時回家,但他們的目光不再充滿希望。

  社會的節奏依然存在,但它的內核已經被徹底瓦解。

  沒有孩子的笑聲,商場裡沒有了嬰兒車的推行聲,公園裡的鞦韆空蕩蕩的。

  島國人失去了繁衍的動力,失去了為未來努力的目標。

  就連那些熱衷於娛樂、文化活動的人群,也開始在沉默中迷失,仿佛生活的每一刻都像是在做無意義的重複。

  在島國的千家萬戶中,曾經溫馨的家庭逐漸變得冷漠而冰冷。

  沒有孩子的歡笑聲,家裡再也沒有需要照顧和教育的年輕生命。

  曾經的夫妻們,面對彼此的空虛和無奈,漸漸陷入了深深的寂寞。

  許多家庭開始變得破碎,一些人選擇了離婚,一些人則選擇了無聲的忍耐,生活變得灰暗而無望。

  他們開始意識到,自己的血脈將不再延續。

  在一些家庭里,夫妻之間的爭吵越來越多,曾經的關懷變得越來越淡漠。

  沒有孩子,他們的生活仿佛失去了方向。

  那些曾經想要孩子的渴望,如今只能埋藏在心底,變成一聲深深的嘆息。

  有些家庭選擇了領養,但那種領養並不能帶來真正的生育的喜悅。

  即使在領養的孩子面前,父母也時常感到一種莫名的疏離感。

  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,仿佛所有的家庭觀念,開始在無形中瓦解。

  那些年老的父母也開始頻繁地患病,他們的身體逐漸老去,而他們心中的孤獨和遺憾也在歲月中愈加深沉。


關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