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 現代都市> 目錄頁> 第75章 上架通知和一些閒話

第75章 上架通知和一些閒話

2024-10-22 02:23:53
  第75章 上架通知和一些閒話

  首先是正事:

  今天中午十二點半上架,至少會直接更四章一萬字,更多的暫且不做保證。

  上架以後每天至少六千字,在此基礎上會儘可能多寫多更。

  我這書大部分都是設定和社會分析(鍵政),很難迅速碼出特別多的內容,實在不敢給太高的保證。

  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  下面是一些作者個人的胡思亂想,與小說的正式內容沒有關係:

  我相信有很多讀者覺得,現代美國的地位是最舒服的。

  他們可以瘋狂印美元,用這些廢紙換取全世界的實際資源和商品。

  進而就產生了一種想法,只要別人在用貨幣換取我生產的產品,那就是在掠奪我的財富。

  在現實中,在某種程度上,這種觀念是有一定意義的。

  但這是現實的特殊社會和國際環境的產物,不能直接套用到其他社會環境下。

 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,以及我所設置的這個架空世界中,都並不能直接對號入座,那是典型的刻舟求劍。

  首先,金銀是天然貨幣。

  是一般等價物,金銀本身就是有價值的,金銀本身也是「商品」。

  而美元是信用貨幣。

  只是一種貨幣符號,美元這張紙本身是沒有多少價值的。

  美聯儲可以直接開動印鈔機印美元。

  但任何人都沒辦法簡單生產出金銀。

  所以在現代以前,人們用金銀交易產品,可以視為是等價交換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然後,簡介中的大明,得到了大量的金銀,到底有什麼用處呢?

  回答是:可以推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確立。

  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是怎麼形成的?下面有一個基本政治概念:

  「原始積累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和起點。

  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:

  「一,出現了大批有人身自由,但沒有生產資料的勞動者,他們必須依靠出賣勞動力為生。

  「二,積累起大量貨幣財富。」

  大明的大量金銀,能夠直接滿足第二個基本條件。

  貨幣財富,通常不能看做是現代的信用貨幣,因為信用貨幣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才成為主流的。

  美國獨立的時候,雖然使用過信用貨幣,但那是根本沒有足夠金銀儲備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。


  在局勢穩定後,美國也轉向了金本位貨幣,直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,才終於變成了事實上的信用貨幣。

  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前,長期存在且運行相對穩定的紙幣,基本都是金銀本位貨幣。

  都是有足夠金銀儲備作為保證,按照儲備規模發行來發行的紙幣。

  這些紙幣都是可以按照固定價格兌換成金銀了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在金銀本位紙幣出現以前,人們更是直接使用金銀來交易。

  或者是用其他的,能夠起到一般等價物作用的商品來交易。

  例如綢緞、糧食。

  在管理者擁有足夠的數學基礎,同時擁有足夠的管理能力之前,提前搞信用貨幣沒有不崩的。

  元明兩代的寶鈔最後的結果都是廢紙,早期的美元也曾經直接主動貶值過一半。

  這個變成廢紙和貶值的過程都會嚴重損害朝廷公信力。

  這時候我們再回去看第一條:

  「擁有人身自由,但沒有生產資料,依靠出賣勞動為生的人。」

  他們就是「僱傭勞動者」。

  在工業化之前,只有城市的手工業和商業極端發達,才能催生和維持大量純粹的僱傭勞動者存在。


  而想要工商業持續發展,就離不開充足的貨幣供應,否則就是持續通貨緊縮。

  商人會把金銀熔成銀冬瓜,窖藏在地下室裡面。

  所以需要有充足的金銀,要有超過市場需求的金銀,

  讓市場保持持續的通貨膨脹,金銀也相應的持續緩慢的貶值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所以,歐洲人從全球收集了金銀,送到大明換到了茶葉、絲綢、瓷器這些產品,大明能夠從中得到了什麼呢?

  第一,大明得到了充足的天然金屬貨幣。

  就算是會略微貶值,也永遠不會變成廢紙,所有人都始終認可的貨幣,也就是「一般等價物」。

  這滿足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第二個條件。

  第二,得到了繁榮的城市手工業。

  這滿足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第一個條件。

  第三,得到了大量熟練的手工業工匠。

  這又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。

  工業革命就是在高度發達的手工業中誕生的。

  稍微了解一些基本的政治概念,應該都很容易理解這個邏輯的。


  如果金銀真的沒有用,換到能用的東西就賺了,英國也沒有必要發動鴉片戰爭了。

  反正英國拿著金銀沒有用,這些石頭一樣的東西都給大清賺去,英國拿到能用的商品不是美滋滋嗎?

  但是英國要用金銀儲備保障市場穩定啊。

  不過,普通人覺得金銀不能吃,不能穿,所以本質上完全沒有用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如果整個社會都是按需分配的,那金銀也會失去作為貨幣的價值。

  但是在能夠做到按需分配之前,特別是還想要搞資本主義的情況下,就是目光短淺的了。

  如果實在轉不過彎來,那我們就再換個方向思考。

  在古代,在沒有充足的金銀銅貨幣的情況下。

  絲綢、瓷器、茶葉這些東西,其實都可以當做一般等價物來用。

  對於古代的普通百姓而言,能夠出口的絲綢、瓷器、茶葉,大部分也都是奢侈品。

  是普通百姓本來就享受不到的。

  他們能夠使用的東西是什麼呢?

  是棉麻布、木頭家具、鐵質農具、鐵鍋、糧食、煤炭、磚瓦等等生活用品。

  這些東西價值低廉,在風帆時代通常是不會作為遠洋貿易的商品的。


  從大明拉一船糧食去歐洲是純賠錢生意。

  鐵鍋這種東西,很多時候能出口到日本和蒙古草原。

  因為那裡沒有技術把鐵鍋做好,鐵鍋在他們那邊也是高附加值商品。

  萬曆年間一口鐵鍋可以換二十把日本刀,一口鐵鍋的鐵絕對不夠打二十把日本刀的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與此同時,對於大明的普通百姓而言,就算是他們領到一匹綢緞當工錢,也絕對不捨得用綢緞做衣服。

  他們要把綢緞當做貨幣,去換取糧食、棉麻布、鐵鍋、磚瓦。

  絲綢這種東西,市場價值是不穩定的,遠不如金銀好用,關鍵是他們不耐儲存。

  普通人想要攢錢,就要再把這些絲綢賣掉,換成金銀銅錢存起來。

  當然,大量的金銀流入,也絕對不全是好事。

  市場上的金銀多了,超過了工商業發展所需的量,就會直接導致通貨膨脹。

  會導致普通工人不敢存錢,拿到錢就會儘快花出去。

  這當然是在損害普通人的利益。

  但是這對於社會而言,又會進一步催化工商業的發展,進一步的誘導工業革命的醞釀。

  農民可能會更慘,他們生產的糧食越來越不值錢,只能用來維生。


  這還不算完,工廠主會想盡辦法奪取他們的土地,拿過來種植桑樹給蠶吃,維持綢緞生產。

  農民會失去土地,不得不到城市中尋找活路。

  最終會成為工廠的僱傭工人,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形成條件的關鍵一環。

  這就是自發形成的資本主義。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如果統治階級仍然還有能力,他們能夠頂過最後的崩潰。

  關鍵是,完成農村土地的絕對兼併和集中,並且將改稻為桑變成國家政策。

  最後再餓死幾百上千萬人,整個國家秩序仍然不崩潰。

  那資本主義差不多就搞成了。

  接下來就是等著工業革命到來就行了。

  由於站在理想社會的角度搞歷史教育,導致很多人本能的反感土地兼併,同時還期待古代能夠孕育出資本主義。

  這兩者本身就是矛盾的。

  相對徹底的土地兼併,是自發形成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前提。

  英國人就經歷了這些。

  改稻為桑這件事情,基本可以對應到羊吃人的圈地運動上,英國的土地兼併也搞得非常徹底。


  改稻為桑和羊吃人都是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。

  這就是自發形成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正常面貌。

  很多人對資本主義有一些理想化的誤解,本能的將其視為一種良好的社會制度。

  但是偉大導師早就說過了:

請刷新本頁!


  導師為什麼這麼說?

  因為他看到的資本主義就是他說的那個樣子的。

  早期資本主義就是殘酷到極點的。

  很多的普通人,大概是將「資本主義國家」等同於「發達國家」了。

  覺得資本主義國家應該從一開始就非常的文明、富裕,從一開始就有極高的上社會福利。

  覺得一個傳統農業國,可以相對簡單無害,在不影響普通人生活的情況下。

  關鍵是不需要經歷土地兼併,改稻為桑,羊吃人的過程。

  自發形成富裕文明的資本主義國家。

  這顯然是在做夢。

  真正幾乎要把這個夢變成現實的,可不是那些真正的資本主義國家,而是曾經的老大哥和我們自己。

  真正讓那些骯髒的資本主義國家,不得不披上現在的文明外衣的,是我們曾經懷念過的那個老大哥。

  所以這本書的主角,也是會本能的去做這種夢的。

  他最終要推行的社會制度,也不會是傳統意義上的資本主義。

  而是在此基礎上,加入更多的進步性特徵,同時也保留一部分傳統特徵。

  一個東方文化傳統為主導的,大家幻想出來的那個發達的世界。

  最後再念叨一遍基本原理:

  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,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,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。

  生產關係對生產力,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,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,都有強大的反作用力。

  (本章完)


關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