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3章 分劃中軍
2025-01-04 06:27:15
「以內製外?」
曹睿挑眉看向董昭,眼神中略顯出一絲玩味之態:
「董公『以內製外』四字,內是誰、外又是誰?」
董昭倒也不慌,笑著說道:「臣與陛下在說軍事,內外二字、自然是中軍與中軍之外。」
「如今西邊戰事已了,大將軍在陳倉都督關西,陛下再也不用擔心中軍有人掣肘了。」
曹睿點頭:「朕信任大將軍是一回事,從國家制度上來說、又是另一回事。中軍久在大將軍管轄之內,如今悉數回到洛陽,該到將中軍拆分的時候了。」
「西閣要幫朕把管轄中軍的事情擔起來。」
董昭點頭:「大將軍留在陳倉,原大將軍府的人員都留在了洛陽。現在看起來,也是該換一個名字了。」
「名字倒是好說。」曹睿道:「朕有個大略的想法,還需董公幫朕參詳一下。」
「對了,董公離朕近些坐下,勿要再站著了。」
「是。」
董昭從門口拖過來一個小些的椅子,緩緩坐在了曹睿的側前方。
「陛下有何想法?不妨示下。」
曹睿說道:「首先一件事是拆分中軍。中軍五萬員額,雖說此戰損失頗重,一年內將員額補齊、問題倒也不大。」
「朕有意將中軍拆分,每部萬人,且互不統屬。」
董昭略有所思、捋了捋花白的鬍子,片刻後盤點道:「大魏的五萬中軍裡面,武衛營的兩萬五千人就占了一半。」
「剩下另一半中,四千是五校尉營、中堅營八千、中壘營七千、中領軍直屬三千、大將軍直屬三千。」
「若拆成萬人一部……」董昭頓了一下:「那麼武衛營是要拆的,中堅、中壘二營要再加些兵力進去。」
曹睿搖頭:「若是這樣改,還不如不改。」
「董公,大魏舊事你比朕知道的更清楚。武衛、中堅、中壘三營都是怎麼來的?」
請刷新本頁!
「在建安年間,許褚在武帝征討馬超時護衛有功,被封為武衛中郎將。」
「武衛營的『武衛』二字,就是由許褚開始的。」
曹睿道:「許褚效力曹氏已有三十年了,如今也是六旬老將了。此番征蜀的路上,朕看許褚已經有些力不從心、因而並未給他半點攻伐之任。」
「雖然有些年長,若他只負責宿衛典兵,應是無礙。」董昭本能反駁了一句『年老』之語。
董昭自己就是一名老者,當然不會因年老而說別人不堪重用。
董昭繼續說道:「中堅、中壘二營,本是因中堅將軍、中壘將軍之名號所設。漢魏易代之後,先帝因之為中軍,而並未改其名號。」
曹睿點頭:「也就是說,武衛、中堅、中壘三營,其實並沒有什麼長久的歷史。本就是因緣際會、以雜號將軍所典之兵作為中軍,就恰好保留下來了?」
「陛下所言極是。」董昭道。
曹睿輕輕頷首。
若是尋常朝廷中的大事小情,曹睿絕不會就這樣與董昭兩人討論,而是會將東閣兩人一併叫上,最好再喊來幾個侍中。
但關於中軍的分劃,僅僅是調整一下組織架構,曹睿打算就與董昭二人商議就好。
小事開大會、大事開小會,非常重要的事不開會。
無論哪朝哪代,做事情的邏輯總是相似的。
想了一會兒後,曹睿說道:「朕此前重塑尚書台、設立六部的時候,原則就是名實相符。」
請刷新本頁!
董昭問道:「怎麼改?」
曹睿道:「『武衛』二字近乎許褚專屬,朕給他些面子、為他留著。中堅、中壘兩營全部換掉。」
「置羽林左軍、羽林右軍,各統騎兵一萬。」
「置武衛軍、驍衛軍,各統步卒一萬。」
「餘下騎兵一萬,五校尉營統兵五千、中領軍營統兵五千。」
董昭思索良久:「這樣說來,武衛營拆去大半、與中壘、中堅二營分割混編。」
「五校尉營增員、中領軍營增員、而原本的大將軍直屬就撤消掉了?」
曹睿點頭:「董公以為如何?」
董昭有些猶疑之色:「那禁軍護衛,又當如何?」
曹睿道:「由中領軍營負責宮內,左右羽林、武衛、驍衛抽調兵力負責宮外。」
董昭又問:「那五校尉營該做何解?」
曹睿答道:「以朕來看,若無淮南征吳、隴右征蜀這種國戰,邊境的尋常戰事並不需要太多騎兵。」
「五校尉營乃是沿襲漢朝舊制,內有一個五營校督、五個校尉,共計六個兩千石。」
「若非國戰,遣五校尉營的五千騎、想必已經夠了。」
請刷新本頁!
「陛下深謀遠慮,臣萬萬不及也。」
曹睿擺了擺手:「朕即使再不懂軍略,兩次大戰全程跟下來,該知道的也就都知道了。」
「如今朕要重新分劃中軍,正要借西閣之力。需要一得力之人、將這件事推行下去。」
董昭笑著看向皇帝:「是不是此人需要鐵面無私、從不結黨?最好還懂軍略、能擔得起日後軍國重任?」
曹睿若有所思的瞄了董昭一眼:「是這樣。董公有人選了?」
董昭哈哈一笑:「陛下睿斷,臣確實想起了一人。除了此人,臣再也想不到其他人選了。」
曹睿也露出笑容,用手指了指東南方向。
董昭拱手道:「臣推薦前將軍滿寵滿伯寧入西閣為任!」
原文在六#9@書/吧看!
曹睿點頭:「那好!朕就准了董公所請,下午便讓中書詔滿寵回朝!」
「滿寵在豫州所統之兵,何人可以繼之?」
董昭道:「右將軍朱蓋或可。」
曹睿點頭:「董公之言極為妥當!」
董昭提醒道:「雖說中軍重新劃分,但中護軍一職卻仍然空缺。」
請刷新本頁!
「桓范去職,目前中護軍一職空缺,當找人補上。否則無以應對全局。」
曹睿嘆道:「略陽的事情軍報中寫的清楚,想必董公也都知曉了。」
「當日張翼意圖刺朕,眾人心中盡皆不安。桓范在帳中請罪,朕也就順勢將他外放到了安定郡。」
「若細細論起來,桓范乃是無心之失,朕心中並沒有真怪罪他。也是時候將桓范叫回洛陽了。」
董昭點頭道:「陛下現在親領中軍,又拔擢毌丘儉為中領軍。桓范籍貫與陛下同郡,在當下的朝中實屬難得。」
曹睿道:「皇帝也沒辦法不靠鄉黨宗親,又何況其他人呢?」
董昭也嘆道:「陛下說得是啊!就像吳質與臣同鄉,雖然其人名聲不佳,但臣與吳質也不得不常常來往。畢竟洛中為官之人,並無幾個出身於濟陰郡的。」
曹睿笑道:「沒有濟陰郡的,來個山陽郡的可好?左右都是兗州鄉黨。」
董昭心中悚然一驚。
方才說話之時只圖嘴快,卻將這一茬給忘了!
滿寵籍貫山陽郡,與自己濟陰郡乃是鄰郡。濟陰、山陽兩郡都面積不大,定陶和昌邑的距離也並不遠,與同郡並無多大差異。
剛剛推薦了滿寵,皇帝會不會相疑呢?
董昭剛要解釋,卻被曹睿笑著叫住了:「朕知道董公想要解釋什麼,朕不在乎。」
擦了一下額頭上並不存在的汗珠後,董昭尷尬應道:「陛下聖明,臣絕無半點私心。」
曹睿哈哈一笑:「好了,朕還有最後一事要問你。」
「趙儼此人堪用嗎?他現在為陳群的軍師,若朕召陳群回來,以趙儼督荊州如何?」
董昭微微一愣,隨後脫口而出:「趙儼資歷並不太夠。雖然他與潁川郡中的辛毗、陳群、杜襲一齊知名,號為辛、陳、杜、趙。」
「但陳群家世更高,與其他三人並不能等同。」
曹睿笑著接話道:「辛侍中曾為大將軍軍師、杜襲現為大將軍軍師,而趙儼現為驃騎將軍軍師。」
「潁川名士,怎麼就慣做軍師呢?朕聽董公的意思,趙儼似乎並不足以督荊州?」
董昭正色道:「臣不怕得罪人,在陛下的面前實話實說。如今都督一方的是大將軍和大司馬,趙儼又何德何能呢?」
「陛下可以使趙儼監荊州諸軍事。比都督弱了一層,所做之事並無本質上的差別。」
曹睿贊同道:「這個安排不錯。陳群回來,趙儼補上。朕再讓夏侯儒返回荊州統軍。」
董昭道:「趙儼此人在荊州乃是專人專用,用在荊州合適、別處就未必了。」
曹睿明白,董昭是知曉自己對潁川人的觀感的。如此說法,恐怕也有迎合自己心思的用意。
但不管怎麼說,總歸於國事無損。
曹睿本想再與董昭討論一下三名侍中的人選,聊到這裡已經沒有興致了,於是起身準備回到書房中去。
「董公隨朕一起來書房吧。此番眾將敘功之事,一併議個結果出來。」
「遵旨。」董昭伸手向前:「請陛下先行。」